文化公共性视野下的审美与艺术问题
——汉娜·阿伦特美学思想初探

2015-09-29 03:56于云
文艺评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阿伦特公共性美学

○于云

文化公共性视野下的审美与艺术问题
——汉娜·阿伦特美学思想初探

○于云

将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定位为美学家,阻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习惯于将阿伦特定位为政治思想家的学者们,他们会说阿伦特对美学并不关心;一方面是美学界的同仁。从传统美学的角度看,阿伦特也许不能算是美学家。但是,假如我们像韦尔施一样尝试重构美学:“美学丧失了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专同艺术结盟的特征,而成为理解现实的一个更广泛、也更普遍的媒介。这导致审美思维在今天变得举足轻重起来,美学这门学科的结构,便也亟待改变,以使它成为超越传统美学的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诸如日常生活、科学、政治、艺术、伦理学等等。”①正是在突破艺术美学、把美学理解为“理解现实的一个更广泛、也更普遍的媒介”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重要的美学家。

众所周知,阿伦特不愿意别人称她为哲学家,也不愿意别人对她的原创性思考进行归类、贴标签,假如别人一定要这样做,她勉为其难地同意人们把她界定为20世纪的政治思想家。但是阿伦特的政治思想非常独特。其中最独特的一点就是阿伦特涤除政治领域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她的政治概念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确切地说它不是政治范畴,而是审美范畴。这一点对国内外的研究者来说都是共识。台湾学者江宜桦(Yi-Huah Jiang)认为:“阿伦特对政治的思考既不纯粹是政治的,也不纯粹是哲学的,除了政治和哲学,她的思考还包含了文学和艺术的因素。这种奇特的混合使得阿伦特关于思想论述本身成为一种她所崇尚的思想形式。这种思想形式能够是充分个性化、富有想象力、极具原创力、充满真实坦然的自我对话。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阿伦特关于思想的许多想法至今仍然呈现为有待继续延申的思索原点。”②美国学者丹纳·薇拉(Dana Villa)因此把阿伦特的政治理论归纳为审美式政治理论。

阿伦特的政治概念是独特的。“阿伦特所说的政治,是指自由平等的公民以言行就重大议题进行协商讨论的活动,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表达一己真性,展示真我风采,另一方面在于和他人进行交往沟通,寻求某种尽可能兼顾每个人意见的共识。”③可见,阿伦特所谓的政治即公共性。阿伦特从政治角度切入美学,使阿伦特美学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文化公共性的强调。在文化公共性视野下,审美与艺术问题研究的重心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从文艺自律转向他律,从关注文艺自身转向对文艺与政治、文艺与哲学,文艺与道德、伦理等边缘问题的研究。

一、作为政治价值的美

十几年前,笔者基于阿伦特政治思想的独特性,把它归纳为“生存论意义上的政治观”。“生存论意义”强调的正是阿伦特的政治观具有更广泛的范围、以至于成为人类的生存基础:“……复数的、而不是单独的个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并共同享有世界。”④人既是作为类(species)存在,因此人的生存从本源上是政治的。这样的政治观首先强调的是人的族群性、复数性,强调的是我们共有一个地球,共有人类世界。这一政治观初看令人费解,但假若联系阿伦特本人历经20世纪政治劫难的历史经验,我们才能体会阿伦特强调人类一体的思想有多么深刻。

在《人的条件》一书中,阿伦特把人的活动分为劳动(labor)、工作(work)和行动(act),其中“行动是最出色的政治活动”⑤。阿伦特“劳动”一词的内涵也是独特的,区别于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定义。阿伦特的“劳动”指人的生命的自然过程主要是新陈代谢,在劳动中,人无法摆脱生命生存和延续的必然性,因此人在这种活动中是完全没有自由的。工作是指人使用工具对制作对象进行加工和创造。在工作中人有了一定的自由,但是依然受到制作工具和制作对象等物质手段的制约,还不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在行动中,人是完全自由的。所谓行动,即自由言(speeches)行(deeds)。言行所揭示的是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新来者都要面对“你是谁?”这个问题,而“无名的、没有一个‘谁’相伴的行动,就是无意义的行动”⑥。

所以,在阿伦特看来,人的言行应该是绝对自由的,因为人本身是绝对自由的。政治的可贵就在于表现人的自由,政治就是人的自由言行。很多人因此批判阿伦特的行动理论过于理想化,其实,阿伦特盛赞行动,但是对行动的缺陷并不讳言:行动具有致命的弱点:行动不可逆转、不可预测,行动的自发性和不确定性直接造成了人类事务的脆弱性。行动的脆弱性源于美(唯美)的脆弱。江宜桦认为:“阿伦特几乎只从美的观点定义政治的本质和价值,而不是从真理或道德的立场。对阿伦特来说,美是最高的政治价值。政治行动的目的是展现个人的独特个性,以实现他或她的优异。工具理性、道德考量、对哲学真理的追求,都无法和政治人对美的关心相媲美。”⑦

李河成认为:“阐释阿伦特的审美政治或政治美学,不外两种途径:一是从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入手,揭示阿伦特所言的政治行动是唯美的行动……”⑧的确如此,我们看到,作为阿伦特政治理论核心概念的行动,不仅和经济利益没有关系,而且也与个人情感和道德没有关系。“作为美德来源的仁慈,已经被证明具有比残忍本身更大的残忍能力。”⑨按照阿伦特的划分,个人情感和道德都是私人领域的范畴,一旦越界在公共领域现身,政治就会被毁掉。“用政治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每一次努力都导致恐怖。”⑩

政治行动的唯美性还可以从阿伦特所使用的隐喻得到说明。阿伦特将政治行动比作戏剧表演:从事政治活动的公民好比舞台上的演员,公共领域好比舞台(stage)。公共领域也是阿伦特政治观的核心概念。阿伦特的公共领域强调的是公民的积极参与:在公共领域,公民们都是平等的,对看到、听到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评判,个人的丰功伟绩通过公共领域的记忆获得不朽。个人生命终有一死,而公共领域不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都来源于公共领域的记忆。公共领域是有声的、多声的、甚至是众声喧哗的。公共领域中的价值多元而冲突,对这些冲突怎么办?阿伦特认为应该采用协商说服的策略,而不能使用暴力。“纯粹暴力是无声的”⑪,暴力是前政治现象,在本质上是反政治的,没有资格进入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排除暴力的和平之地。

可见,无论是作为阿伦特政治理论核心的行动概念,还是公共领域概念,阿伦特都是从人的生存的复数性即公共性视野下来考察:行动以及行动所形成的公共领域都应该按照美的原则来进行。如果有人问阿伦特为什么一定是这样?阿伦特一定回答因为人生来就是这样:人生来就是处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即人生来就是处在公共性视野之下。人的行动必然要求被同侪所见、所判断。人在生存论基础上即是要展现个体自身与众不同的卓异之处,对阿伦特来说,这就是美。

二、判断

李河成认为,阐释阿伦特的审美政治或政治美学,还有一种途径,即“从阿伦特的判断力入手,揭示阿伦特在康德意义上发展的政治美学”⑫。的确,阿伦特的判断理论是阐释阿伦特美学思想的基础。阿伦特继承了康德的观点,认为判断力是最神秘的心灵能力:既不能通过学习得来,也无先例可循。“正是这种毋须把个别提交给一般而对其(个别)进行判断的能力,通常不能被传授和学习,直到它们(一般)变成能被其他习惯和规则代替的习惯。”⑬无论是康德,还是阿伦特,引起他们重视的正是这种在普遍与特殊、群体与个体、理论与实践之间起沟通、桥梁作用的反思性判断力。康德将反思判断力严格界定在审美领域,而阿伦特则主张将其推广到政治、道德、司法等更广阔的领域,并上升为一般判断力。阿伦特认为:一般判断力广泛存在于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只有在这种能力处于缺失的状态时才引人注目:“更一般地说,我们能够发现,判断力的缺乏表现在所有领域:在知性(认知的)事物中我们称为愚蠢,在审美问题上我们称为缺乏趣味,而碰到行为问题时我们称为道德的迟钝或精神错乱。”⑭

与康德一样,阿伦特也注意到了判断起于人的感觉和感性的特征:“与思考和意志不同,判断与那种跟它相对的感觉即趣味紧密相关。判断的反思性通过趣味的‘愉悦’或‘不愉悦’来描述,当做出的判断反映了其他判断者的趣味时,判断者本人趣味的直接性就被超越了。判断把趣味这种最主观的感觉改造为那种独特的人类共通感,它引导着那些在世界中判断着的人们。”⑮判断依赖于人的感觉和感性,但又不停留于此,借助人类共通感,判断具有了公共性。判断理论贯通阿伦特的思想一生:在《人类的境况》一书中,由于侧重对行动的描述,判断只是停留在旁观者对行动者的行动作出评判,判断处在从属于行动的地位。因此,阿伦特的学生兼助手Ronald Beiner认为行动者的判断与旁观者的判断两种视角形成了“两个判断”,国内也有学者认同Beiner的观点,认为在两种判断中形成张力。

实际上,阿伦特对判断的重视是有一个过程的。阿伦特判断理论的思想来源除了受益于康德,更重要的是阿伦特本人在二战中的政治经验。此外,20世纪60年代对艾希曼的审判更是促使阿伦特深入人的思维领域去探索人的思考、意志和判断能力的直接促因。因此我们可以明白,阿伦特生命后期判断如何成为她所有思考的焦点。在《心智生命》中,判断不仅联结了人的思考与意志,同时使人类的知识、审美、道德、伦理、司法等领域因为判断重新成为整体。阿伦特死前打算把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指向判断力批判。阿伦特的判断理论因其去世而缺席,但这也更激励着后来者对这一概念继续探讨。

对阿伦特来说,判断力缺失的情况下,无论人类有多少知识与技术,在面对是非善恶问题的时候却做不出正确的选择,甚至会造成极大的灾难。“思想风暴的表征不是知识,而是分别善恶、辨识美丑的那种能力。而这在那罕见的危机时刻的确可以阻止灾难,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⑯对二战之后的阿伦特来说,判断已远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静观,而是可以阻止人们作恶:“……思想的对话注入政治空间本身,使思想在政治空间中发挥辨别善与恶的能力。艾希曼强迫她——在阿伦特作为介入其人类历史的一个犹太女人的后顾之忧之外——在她的《精神生活》中的哲学方面继续这个从思想直至审判的过程。”⑰

三、阿伦特文艺思想中的美学思想

阿伦特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作为行动和判断理论中,更存在于阿伦特丰富的文学、文化和艺术思想中。如前所述,阿伦特的行动理论面临巨大难题:如何拯救行动不坠入自由的深渊?阿伦特诉诸于叙事的力量:“悲剧不在国家解放、自由之岛惨遭破坏与毁灭的那一刻产生,它只有在无人记取、无人思考时,才真正降临。”⑱艺术保存的是对人类伟大言行的记忆,使人类的精神、行动得以不朽,使人类精神财富转变成传统,不致在时光流逝中消失殆尽:“如果说劳动动物需要技艺人的帮助,来减轻他的劳动和卸除他的痛苦,如果说有死者需要技艺人的帮助来建立一个地球上的家园,行动和言说者就需要技艺人在其最高能力上的帮助,即艺术家的帮助,诗人和历史编纂者的帮助,作家或纪念碑建造者的帮助,因为没有以上这些人,他们行动和言说的产物,他们上演和讲述的故事,就根本不会存在。”⑲

与大部分文艺理论家不同的是,阿伦特认同古罗马人对文化的理解,坚持文化的公共性:“这些东西(艺术品)……需要公共空间以使它们得以显现,为人们看到、听到。它们在对所有事物来说都是共同的世界里实现自己。如果封闭在私人领域,被私人拥有,艺术品就不能实现它们自身内在固有的有效性(their own inherent validity)。他们必须摆脱个人的拥有。”阿伦特对文化公共性的强调是她的政治理论的体现,文化也是政治。艺术品及其他事物在其中展现自身的场所即文化,场所本身的物质因素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场所中能够“相处交流”:“不管艺术品是被安放在寺庙和教堂这些神圣之所,还是被博物馆、纪念馆保存,都是一样的,这些处所都带有我们‘文化’的特性,也就是我们如何与这些东西相处交流。”⑳能够“相处交流”的空间即文化空间,它是纯粹的美学范畴:“文化是在生存需要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建立的空间(space),是一个不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腐蚀的场所。”㉑

阿伦特对艺术品和文化的公共性的强调也决定了她对诗人与艺术家历史使命的理解。阿伦特年轻时曾专门研究过浪漫派,对浪漫派回避现实、局限于个人感觉、情绪和感情的做法不以为然。二战中许多知识分子逃避政治现实、企图退回到个人生活小圈子保全自身免遭纳粹迫害最终失败的教训都使阿伦特坚决捍卫诗人和艺术家在公共领域的阵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她批评海德格尔为不合时宜的浪漫主义者。阿伦特相信:知识分子,要过有尊严的生活,必须走出私人领域,走出专业技能的狭小空间,在文化和政治的公共领域中,凭借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坚持行动的勇气,才能为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都说明阿伦特有丰富的美学思想。阿伦特的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中,在阿伦特后期哲学著作中,阿伦特又为它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阿伦特美学思想的开掘使我们看到更加真实、丰富、复杂的阿伦特思想全貌,为阿伦特思想的研究打开新的路向。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①[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美]徐赍《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38页。

③陈伟《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④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p7.

⑤⑥⑲[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第142页,第132页。

⑦Jiang Yi-Huah.Thinking without a bannister:An interpretation of Hannah Arendt's aesthetic politics.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1993.p1.

⑧⑫李河成《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当代政治美学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12年,第2期。

⑨⑩⑪HannahArendt,OnViolence.Penguin:Harmondsworth, 1973.p89.

⑬⑭⑮⑯[美]汉娜·阿伦特《责任与判断》[M],陈联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页,第108页,第17页,第154页。

⑰[法]朱莉亚·克里斯蒂瓦《汉娜·阿伦特》[M],刘成富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⑱Hannah Arendt,Preface:The Gap between Past and Future,Six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NewYork:The Viking Press.1961.P.6.

⑳㉑Hanah Arendt,The Crisis in Culture:Its Social and Its Political Significance,Between Past and Future:Six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61,P218,P213.

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休闲美学视阈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014NDJC193YB);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开展休闲伦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KT2014070);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休闲美学视阈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Y20143106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阿伦特公共性美学
仝仺美学馆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盘中的意式美学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比较——关于劳动、暴力与自由问题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纯白美学
技术与现代世界*——阿伦特的技术观
“妆”饰美学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