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燃烧条件演示实验”的评析及创新设计

2015-10-08 02:20潘国荣白显圣
化学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演示实验创新设计实验探究

潘国荣+白显圣

摘要:燃烧的条件实验是初中化学重要的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对比全国现行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其实验设计各有千秋,但均有一些不足。新设计的实验,补充了可燃物与非可燃物的对比,使用身边的物质做实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让实验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消除了实验污染对师生健康的危害,使实验能够用于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

关键词:燃烧条件;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创新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6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燃烧的条件实验”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也是一个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因此,一个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对学生深刻认识“物质的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教科书演示实验设计

在现行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中“燃烧的条件实验”的设计不尽相同。有的是用“烧不坏的手帕”[1]做演示实验,有的设计了“学生实验活动”[2]却没有具体的演示实验,有的只讲灭火的原理[3]而没有燃烧的条件实验。其他版本教科书中比较典型的“可燃物燃烧条件实验”设计有以下两种:

1.1 人教版教科书的实验设计[4]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底部放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口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白磷(如图1-a),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图1-b),观察现象。

1.2 仁爱版教科书的实验设计[5]

取少量干燥的红磷和白磷分别置于如图2所示的薄铜片上,用酒精灯对准薄铜片加热,观察现象。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沸水,投入一小块白磷(如图3所示),观察现象,鼓入空气,再观察现象。

2 教科书演示实验设计的不足

教科书演示实验设计的不足主要是:

(1)这些实验都是在敞开的环境中进行的,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

(2)这些实验只能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而不能用于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

(3)实验药品与物品用量偏大,一些药品甚至没有说明用量,不好控制。

(4)“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不管是鼓入空气,还是通入氧气,其操作都比较复杂,耗费时间长,且不容易做成功。

3 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综述

可燃物燃烧条件实验改进在许多书刊上已经有很多成果发表,这些成果虽然各有特色,但是,这些改进还存在一些不足:物品用量多,程序复杂,课前准备用时长,操作不简便等。下面就两个实验的改进进行简述。

3.1 红磷与白磷燃烧对比实验改进简述

苏翰老师[6]认为小试管氧气不足,不能支持燃烧,他“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个大试管中,在试管口各套一个瘪气球,用橡皮筋固定。然后将两支大试管同时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王西甫老师[7]是“取黄豆粒大小的红磷和白磷迅速放入盛满CO2的大试管中,塞上带气唧的双孔橡皮塞……将放有白磷和红磷的大试管放入热水中……同时用气唧向两支试管中鼓入空气”。胡媛媛老师[8]是“将白磷与红磷用橡皮塞密封在大试管中,并放于热水里”。韩程明老师[9]的改进是“在A、B、C(C里盛CO2)3支试管中放入绿豆粒大小的红磷、白磷、白磷,塞好橡皮塞,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张艳琴等老师[10]的改进是“将红磷、白磷分别放入两试管中,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玻璃管的外端固定一气球,保证试管内有较多的空气,完全封闭后再将两试管同时浸入热水中进行实验”。其他的一些改进比较复杂,不再例举。

3.2 水里白磷燃烧实验改进简述

苏翰老师[11]的改进是“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氧气配单孔塞连接一个小漏斗,侧着插入水下,盖在热水中的白磷上面,轻挤水瓶,使氧气与白磷接触”。胡媛媛老师[12]的改进是“将一只大试管罩住热水中铜圈内的白磷,用大试管中的空气排开白磷周围的水,使热水下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张艳琴等老师[13]的改进是“在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金属圆柱体上端固定一螺丝帽),注入适量热水浸没金属圆柱体,在圆柱体上端的螺丝帽中放一小块白磷。用一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吴国权老师[14]的改进方案是“用25mm×200mm的大试管(内充满氧气并用塞子塞住)及400mL烧杯各1只,开水(烧杯内水位高度约为大试管的1/2)……将粗铜丝环平放在烧杯中间,烧杯中加开水约300mL后……取半粒黄豆大的白磷……放入螺母的中央……拿内部充满氧气的大试管口朝下迅速将白磷罩住”。钱胜等老师[15]的改进方案是“在烧杯中装入约2/3体积的热水,在烧杯底部放入绿豆大小的一块白磷。先用一只烧杯收集满氧气,再把试管迅速倒插入热水中并罩住白磷”。其他的一些改进比较复杂,不再例举。

3 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创新设计

实验1 用坩埚钳(或镊子)分别夹一小块石头(瓦片、砖头片、玻璃片等)与木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或者分别拿一根木条与一根玻璃棒(或玻璃长条等)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2 用坩埚钳(或镊子)分别夹住一小块无烟煤与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3 (1)在两个250mL烧杯中分别加入大约125mL 75℃左右的热水和室温水,把事先已经将小的一端轻凿了一个小圆形浅凹槽的3号橡皮塞放入烧杯的热水中。

(2)将一小撮(绿豆量)干燥红磷放入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里,用小气球套住试管口后,放入烧杯的热水中。

(3)将两粒“米粒样”大小的白磷先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分后分别放入两支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里,用小气球套住试管口后,一支先放入盛室温水的烧杯中,另一支再放入上述(2)烧杯的热水中。

观察(2)与(3)三支试管中产生的现象。

(4)取出两支试管后,将“米粒样”大小的白磷放入烧杯热水中橡皮塞小端的凹槽里,观察现象;再用一支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垂直倒插入烧杯里的橡皮塞中塞紧罩住白磷,观察现象。

(5)把(2)中装干燥红磷的试管外壁擦干,取出小气球,用带干燥管(内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纱布)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将试管底部的红磷抖动聚集到试管的中下部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对准红磷加热,观察现象。

4 创新实验设计的实验效果

实验1中,只有木块或木条能够燃烧。这个实验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实验2中,木炭燃烧而无烟煤不燃烧。在相同的短时间内加热,酒精灯火焰没点燃煤块。这个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温度没有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它就不能燃烧。

实验3中,(2)先放进热水的红磷不燃烧(黑色部位),(3)后放进热水的白磷燃烧了,看到了明亮的火光,如图4所示。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不同的可燃物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不一样”。

(4)把白磷放到烧杯热水中橡皮塞小端的凹槽上,白磷熔化后像一个白色的珍珠,如图5所示,没有燃烧。插入试管后,橡皮塞小端凹槽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看到了明亮的火光,如图6所示。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5)给上述聚集到试管中下部的红磷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里的红磷燃烧起来了,将试管移动离开火焰后,看到明亮的火光,如图7所示。实验同时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它才能够燃烧”,“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才能够燃烧”。

5 创新实验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1与实验2可用于学生探究活动,这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实验探究是学生“通过实验学化学”的最佳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燃烧的条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很有意义。

实验3的准备与操作难度相对大了一些,建议由教师演示。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动手能力比较强,也可以由学生操作。需要注意的是:(1)带干燥管(内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纱布)的橡皮塞。(2)小的一端轻凿了一个小圆形浅凹槽的3号橡皮塞(圆形浅凹槽的宽度约为6mm,深度约为3mm)。(3)将一小撮(绿豆量)干燥红磷放入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里。(4)将一粒“米粒样”大小的白磷先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分后放入 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里。这四个制作与操作,前面三个必须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以节约探究时间,第四个操作分发白磷由教师把关发放,以保证实验的安全与成功。

6 创新实验设计的优点

(1)实验设计简单合理,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快速高效,既可以用于教师的课堂演示,也可以用于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或教师的实验演示,在完成了三个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推出和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是三个,实现了新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验学化学”的理念。

(3)实验用品简单易得,使用试管和烧杯小、用水量和药品量少,既节约又环保。

(4)磷的燃烧实验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有效防止了产生的污染物在实验环境中扩散,保护了环境,维护了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5)实验1与实验2使用了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发生的化学变化。

(6)水中白磷燃烧实验,不必事前制取氧气,也不用气唧鼓入空气,白磷液珠固定在橡皮塞的凹槽里不会滚动,让实验变得简捷,成功率高。从而可以用于学生的操作探究,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王祖浩,王磊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93.

[2]江琳才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2012:80~81.

[3]毕华林,卢巍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18~119.

[4]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8~129.

[5]沈怡文,陈德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82~83.

[6][11]苏翰.对物质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12,(2):40.

[7]王西甫.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J].化学教学,2010,(5):18~19.

[8][12]胡媛媛.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J].化学教学,2010,(1):47~48.

[9]韩程明.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10,(5):69.

[10][13]张艳琴,史祥利.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25(4):93~94.

[14]吴国权.白磷水下燃烧演示实验的再研究[J].化学教育,2013,(3):58~59.

[15]钱胜,冯红霞.对“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的多种改进[J].化学教学,2011,(3):38~39.

猜你喜欢
演示实验创新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探究“蓝瓶子”实验最佳的课堂演示反应条件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