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5-10-10 12:38吴宁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死难者铜牌初中生

吴宁

人们除了要拥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外,还要拥有道德实践能力。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由此可见,道德选择能力是初中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道德选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它是指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之间或在某些矛盾冲突的复杂情况之中,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现实的道德关系中所作出的各种有关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下面笔者就以“竞争合作求双赢”相关教学为例,谈一谈初中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一、案例描述

环节一:身临其境——我的选择。

在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羽毛球比赛中,何冰娇是所有选手中唯一一位打满12场的选手。在这12场比赛中,混双铜牌争夺赛和女单决赛间隔时间只有4个小时,这意味着何冰娇在参加完混双铜牌争夺赛后只能进行较短时间的休息。如果你是何冰娇,你会如何对待这场混双铜牌争夺赛?

对此,有的学生说:会保留实力、保存体力;有的学生说:会全力以赴;还有的学生说:会视比赛情况而定。笔者没有对任何一种选择进行评判,而是把学生作出的选择依次写在了黑板上,然后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理由是什么?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导致哪些结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笔者说出了何冰娇的选择:她全力以赴地参加了混双铜牌争夺赛,并取得了胜利,同时她也拿下了女单冠军。赛后,何冰娇说:“我不会放弃混双比赛的,我要为同伴拿一枚奖牌,这是对奥林匹克的尊重。”

环节二:话题探讨——你赞同吗?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牢记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我校八年级(16)班两位同学田源和朱宇韬制作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明信片。据了解,田源在制作明信片时,觉得工作量巨大,曾经想放弃,朱宇韬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采取了“强迫”的方式让田源继续制作。你赞同朱宇韬的做法吗?

对此,一部分学生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可以采取非常规手段;而另一部分学生表示反对,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强迫别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笔者继续追问:如果劝说没有效果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一些学生调转立场,表示赞同,但还有一些学生表示反对,认为应该继续劝说。笔者接着追问:那这种反复的劝说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强迫呢?学生陷入了思考。笔者没有继续纠缠这个问题,转而提出新的问题:他们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没有考虑过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坚持与放弃的后果各是什么?

最后,笔者让两位当事人用一句话总结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朱宇韬说:“我学会了尊重。”田源说:“我学会了负责任。”

二、案例解读

1.在情境体验中学会选择。

要想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教师就要将学生置于复杂的、具体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与反思中学会辨别是非,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案例中的情境材料全部取自于现实生活,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与烦恼、美好与丑恶,认识到生活中的人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因此,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形象地展现出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教师引导中学会选择。

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经验,任何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教育意义都是外在的,不能深切地影响受教育者的生活。因此,教师不能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价值冲突简单化,也不能代替学生作出价值判断,而要在充满矛盾的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不同选择的可能性后果,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合理性,从而使学生学会作出正确选择。

猜你喜欢
死难者铜牌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