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历史课堂的人文关怀作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2015-10-15 14:32郑兰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历史

郑兰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都有自己的长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是赤金,是完人,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规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德育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自身遭遇的挫折,容易让孩子们无所适从,由此而导致各种悲剧的发生。从北大学生毁熊,到马加爵挥刀杀人,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怎样让学生拥有心灵的净土,健康地成长,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人文关怀作用?

一、用爱的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灵

曾几何时,教育也变得非常功利,为了应付学校的考核,我们的教师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很粗暴地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把他们分为好孩子、坏孩子。对考得差的学生往往是挖苦讽刺,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自信,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就会惹是生非,搞恶作剧,变成了问题学生。

中外教育家一致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要建立深厚的情感也需要爱。这里最有效的是平等和谐的友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的爱。这是由品德问题孩子特殊的心理所决定的。作为品德问题孩子,往往对家长的好意也怀有一种戒备心理,怀疑家长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认为对我好只不过是为了控制我。因此要建立特殊的感情纽带,就需要消除这种戒备。友爱——一种朋友式的爱——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与品德问题孩子交朋友而产生的爱,可以消除品德问题的戒备。

从关怀爱护入手,消除品德问题孩子对立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建立深厚的情谊。慢慢地,双方有了共同语言,又有了一个共同愿望,孩子就会愿意自我衡量。这是启动孩子自我教育的第一步。这里,浓厚的情感、互相的信任十分重要,不然弄得个把表扬当讽刺,把批评当刁难就不行。

教育部门开设心理诊所,通过心理医生有针对性的开导和治疗,可以帮助孩子们廓清思想上疑问和生活上的困惑,从而将心理隐患消灭在萌芽时期。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其他地区的教育部门借鉴。虽然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但是只要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走下去,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加强挫折教育,培养顽强意志

学史以自强,汉代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美国罗斯福总统,面对大萧条时的自信:美国所崇尚的自由精神、自由资本主义不是已经失败,而是尚未经受考验,充满了自信;而今天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你仍然可以看到罗斯福的影子:我能,我们能,这是奥巴马。这是美国精英阶层,那些拥有决策权的精英阶层展示的自信。让学生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让学生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折射出人的智慧和谋略等,给后人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以此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法显的不屈之精神;苏格拉底以不朽的哲学智慧启迪人类;马克思以无以伦比的创造开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中学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中学生立志的热诚。

三、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品德教育虽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毫无疑问,它的中心依然是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品德教育。道德标准,只有当它变成孩子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使孩子开始转化。困难的是,我们如何启动后进孩子的自我教育。历史课就是发扬民主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用“你们能行!”“你很棒!”“你们让我太吃惊了,我要努力学习了。”这样的语言鼓励激发学生努力成功。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很高兴,知道老师在信任他们,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关注学生,历史课上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当同学不能说出准确的答案时,教师不是让学生终止思考而是耐心引导,由浅入深,最后自然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四、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我用心良苦地开展各种活动。举办“开心一刻”活动,让学生准备一个历史故事、笑话、谜语,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开展“答记者问”活动,预先选定一位学生,由他面向全体同学,回答他们的提问。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拉开帷幕。开展心理知识小讲座,例如:积极暗示的应用,自我激励的六个步骤,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的区别等;开展心理活动小训练,例如:高呼“我能成功”,游戏“异掌同声”、“掌声响起来”等。通过小讲座、小训练,培养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意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这些活动我一般安排在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它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激励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致,乘着这股兴致,我便开始这节课的教学。通过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这样把历史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又蕴含着心理教育因素,让学生喜欢上了自己和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为下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的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分组,可以在网络收集资料,也可以通过文献搜集资料。每组分工明确,时间为一周,最后汇报成果。在自主学习中展示风采,他们的课件精美,令我折服。这次活动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不能单纯地以一次考试成绩论高低,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学中,当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培养其竞争意识。这些好的品质,对其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了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它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层面、深层次的探索。在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学生更喜欢历史,更好的掌握了历史知识;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只有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共同配合、互相支持,教育效果才能更为巩固。解决好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也能更好的预防和解决我们所遇到的教育问题,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比较大。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历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心理小测试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