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都变老了吗

2015-10-16 01:24石破
检察风云 2015年20期
关键词:仁爱传统美德公正

石破

最近有热度的新闻,其中两类是关于老人群体的,概括来讲,是“大妈在广场发威,大爷在车厢发飙”:大妈跳广场舞能把周围房价跳得跌下来;大爷在公交车上,因为年轻女性未及时让座(未发现老人在侧,或自身有恙等)而暴跳如雷,或打或骂。

首先须明确一点:以全国每天乘坐公交车的人数而言,区区十来起“大爷发威”新闻,纯属小概率事件,不能因此而得出“坏人都变老了”的结论。但这些随机事件背后有一定的模式。我们应该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这样的冲突场景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背后有着怎样更大的背景?

乘坐公交车的老人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面临的困境是全方位的:日积月累的贫穷、体弱多病、缺乏足够的医疗照护、养老保障……上公交前可能已攒了一肚子气;当刷卡机自动向他打招呼“老人好”时,他看到的却是周围的冷漠,无人让座,绝望感可能更强烈了。

拥挤的公交车上,无人维持秩序。名义上,司机(车长)负有此责,但他更重要的职责是开好车。如无特殊情况,乘客只能各人靠各人。有限的座位资源,一些人占有了,另一些人只能站着,后者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尤其是老年人。

公交车经常广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给老人、孕妇和抱小孩子的妇女让座……”这是一种道德提示。它强调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仁爱,但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公正。因为这种忽略,新闻中的老人自然就认为你给我让座是理所应当,甚至我要主动、强制要求你让座,如不答应,我就开打、开骂。

这里还涉及国人一项很不好的“道德潜规则”: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只因你犯错在先,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以错制错”,甚至“以暴制错”,弱者抽刀向更弱者(我还没看到过老人发威打不让座的年轻男子的报道)。这种“道德潜规则”的流行,往往使一点小冲突酿成了大灾祸。

如只是公交车这样宣传也罢了,问题是它已成社会共识。新闻里遭老人打骂的女子,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有不让座的权利,均称当时没发现老人在侧,或因自己有病无法让座等。

公正,而非仁爱,才是人最重要的德性。公正的根本原则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就公交让座这件事,如果说给老人让座是我的义务,那我尽了这义务,又能得到什么权利(好处)呢?当然,某些老人诚恳的致谢,算是一种报偿。

如无任何回报,只是单纯地为尽义务而牺牲自己的资源,那就全看各人对老人的爱有几何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讲的是同理心。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就是同理心,即能够深切地理解是什么造成了别人现在的处境(而不是一味指责或漠不关心)、并给予真挚的体谅和同情的能力。

公正与仁爱有时是起冲突的,如真像歌里唱的,这世界充满了爱,那么,大家都不计较利益得失,都会把资源(如座位)让给最需要它的人(老人、病人、孕妇和抱孩子的妇女等),而不求任何回报。但,我们的社会成员更多是靠利益来联系的。既如此,谁又能不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呢?我上车早,我拥有座位,这是我应得的权利,是符合公正原则的,而你要强行把它剥夺,即使是把它让给更需要的人,也是违犯公正原则的。作为老人,别人不给你让座,你可以不快,但你无权侵犯别人的人身权利。

公正就是平等。尊老爱幼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尊重和爱护每一个人,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杂处,如此你才能收获相应的回报,稚童如此,成人如此,老人也如此。

图:付业兴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仁爱传统美德公正
身边的传统美德
迟到的公正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公正赔偿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