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我做主

2015-10-16 04:14王金婷
检察风云 2015年20期
关键词:小兰新生校园

王金婷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步入大学是他们人生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要开始学习独立生活。很多新生都遇到自己不适应的地方,这个过程被称为“大学适应期”,每个新生都将面对这个阶段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忍受陌生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如何拓展新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生活上照顾自己等等,这些技能和心理素质是他们走向社会时的宝贵经验。

我是不是不优秀了?

小兰上高中的时候一直学习成绩优异,家人、老师和同学也都非常喜欢她。但是进了大学后,小兰很失落。小兰在大学已经生活了两周,她发现大学里更注重素质教育,大一的公共课程也是很多人在一起上,老师从未叫过小兰。在其他社团活动中,能歌善舞的同学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掌声,自己就默默地在旁边,没有人发现自己。一下子从万众瞩目的优等生变成在角落里为他人喝彩的角色,小兰的心理落差很大。她一直在学业上很顺遂,突然遇到这样的逆境,不知道怎么去应对,所以选择回到家里,先躲起来。

小兰的情况在一些“好学生”身上很常见。高中对学习成绩比较重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似乎一荣俱荣,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事情就都好起来了。但大学教育更全面,而且对学习部分更自由,选择性也更大。“好学生”们失去了自己的优势领域,要转入陌生的环境,对经验和心理都是考验。

在高中时代,好的成绩带来很多积极正向的他人评价,会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同时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将孩子的全面发展可能性仅定位成好学生,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优势。在大学里人才济济,个个是高手,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多数学生在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更全面的自我认知以及适应新的角色,是初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需要应对的第一堂课。首先是在认知上的调整。当不再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受到关注时,会自然联想:我是不是不优秀了,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别人是不是都比我好等等,这些自我探询很容易产生不合理的认知,进而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被喜欢的。建议新生可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现实角度解读目前的情境。大学授课方式与高中大相径庭,上课的学生很多,很自由,方式上以教授、探讨为主,考试、检测为辅。新生需要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是情绪调节。像小兰一样,当发现自己不再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焦点时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很容易退缩,有的甚至情绪低落、失眠、厌食等等。当感受到情绪明显的变化时,要在初期及时调整,给予重视。可以从行动上让自己主动地融入新环境,从周围收取积极的反馈以给自己信心和力量。同时也可以与高中的朋友们多沟通,从他们那里得到支持和间接经验。最后要重新建立自我的认知。从更多角度去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进入大学,你不再只是一个“好学生”而是将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独立生活也有丧失

很多学生很早就期盼着大学生活的到来,终于可以独立地生活,自己做自己的主。怀着满心的期待和欢喜走入校园,可是当揭开大学生活的面纱时,才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差太多了。

小菲是今年的大一新生,家里的独生子女,这次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生活,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激动地准备开始独立的生活,可是刚刚两周的时间就状况不断。军训还没有结束,小菲就已经开始想家了。最大的问题是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不会洗衣服,牙膏要买什么牌子的,内务怎么整理等等。看着别人生活逐渐有序起来,小菲更加着急了,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像个生活白痴,很伤自尊。上一次教官来检查内务,自己的被子是全寝室里叠的最差的,教官重新教叠被子,小菲心里又感动,又惭愧。

一直以学习为主的学子们更向往自由自在,高中的学业和家人的关注是他们早就想摆脱的束缚,但同时也存在问题:一直在家中,生活被父母照顾得很周到,很多生活中的细节不甚了解。其实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面临着一个更大的丧失——丧失了对家庭完全依赖的状态。从事事有人安排好,到什么都要自己拿主意,在需要大人帮助的时候又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依赖了十几年后一下子断开直接的频繁的联系,会给心理造成一些影响,在家中没有过独立生活经验的学子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适应。此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帮助孩子度过这段艰难时期最好的帮助。如果距离近可以在孩子回家的时候在家务上教一些,如果距离比较远,也可以多电话沟通,理解孩子现在的难处,给予经验性的建议。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一直在他的身后,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才更有力量独自走向自己的天地。

另一种重要关系的丧失是朋友。高中大家几乎都在同一个城市,一起学习玩耍,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大学可能会各奔东西,去不同的城市,即便同城也有可能不在同一所大学。现在的家庭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同辈的朋友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伙伴,与他们的分离也会造成情绪的低落。在刚进入大学短时间内又很难再发展新的友谊,在独立生活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调节。一方面与以前的小伙伴保持联系,现在的通信方式更发达更多样,将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分享给远方的伙伴,也可以适度地降低自己的孤单感。另一方面积极地发展新的友谊,像寝室中的伙伴,班级的同学,社团的社友等等,敞开心扉去接触更多的人,最终建立起新的朋友圈。

理解财务自由的意义

上大学还有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就是财务自由。父母每个月会给一定的生活费,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再也不用听他们的了。这是很多新生内心真实的写照。然而,当财务真自由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喜忧参半。

小军是本地人,刚好今年也考进了本地的院校,周末却迟迟不敢回家。因为开学前自己强烈要求财务自由,让父母一次性将一个月的生活费给自己,可是现在刚过去两周,已经花光了。不开口要钱接下来也没法生活,开口估计父母又会骂。小军也很懊恼,本来钱在自己手里是件开心事,怎么会这样呢?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新生在月初就寅吃卯粮把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花光了,剩下的日子要不然艰难度日,要不然就再跟家里要。对于刚刚把握自己经济大权的学生来说,如何计划经济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合的。建议新生可以尝试记账,能直观地看到钱花到哪里去了,并思考这笔钱该不该花,买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必需品,这样能够帮助新生在下一次消费时更理智,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另外,有机会的话体验一下如何赚钱,大学里有一些项目是开放给学生的,财务自由并不仅仅是花钱的自由,体会赚钱的辛苦,更有利于理解“钱” 的意义。

如何适应新环境

一般的综合类院校都是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所以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新的城市,开启大学生活。对新环境的适应是最先要应对的问题。

大方面来讲首先是自然环境的适应。有些同学从南方到了北方,一样有些同学从北方去了南方,南北的气候差异对新生来讲也是需要去重视和适应的。比如北方的孩子受不了南方的潮,而南方的孩子也很难接受北方的冷。对于这些气候的差异要多去了解,早做准备,可以问询当地的同学需要注意什么,让自己的身体逐渐适应新气候。

另一方面是校园环境的适应。大学的校园相对于高中会大很多,而且功能也更多,有教学楼、实验室、办公楼、图书馆、食堂、寝室等,在军训期间可以在校园逛逛看看,了解校园的分布。建议参加一些社团或者同乡会,学长学姐对校园很熟悉,可以从他们那里知道更多信息,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史馆,可以去参观校史馆,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理念,这个即将伴随你生活至少四年的校园,有它的故事和情怀,而你将是其中的一部分。

还有语言适应的问题。在大学新生的群体中,大家来自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家乡话,可能与当地的语言不同。如果语言表达不畅或者听不懂的话不仅会影响到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交往的障碍将对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议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使自己消除陌生感,这样有利于大学新生角色的转变。如果遇到其他人讲家乡话自己听不懂的时候,也可以主动告诉他们你的困难,希望大家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在尝试着对新的同学敞开心扉,主动融入,有利于建立新的友谊。

这个略有艰难的适应期,就仿佛要很用力才能推开大学这扇门,当新生们靠自己的力量打开了这扇门,便真正走进了美好的大学时代,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新生活。

栏目主持人: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小兰新生校园
重获新生 庇佑
小兰的故事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不得不爱
新生娃萌萌哒
小兰愚蠢的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