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意识 提高语文素养

2015-10-20 05:24于小江
广西教育·D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层级语文课程新课标

于小江

2015年高考是广西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全区语文学科共有265 091名考生参加考试,平均分93.589 4分,最高分139分,130-139分有193人。我区考生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Ⅱ卷。

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分析

这是一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试卷,呈现出科学性、创新性、人文性、时代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体现了“突出考查语文学科的主干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

(一)依纲据本,科学命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理科·语文)》(以下简称语文考纲)指出,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内容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6种能力的考核与新课程标准、语文考纲提出的目标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必要的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语文试卷结构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具科学性。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划分,可以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其中阅读部分70分,表达部分80分,全卷总共150分。阅读部分由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组成,现代文阅读包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以及名篇名句的默写。表达部分由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写作组成。这些考查分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相一致,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更为突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题量和题型的设置方面有了一些变化。大纲卷共有7道大题20道小题,今年的新课标全国Ⅱ卷只有6道大题18道小题。选择题中不仅有必考的单选题,还有选考的多选题。单选题在大纲卷中总共是10道题,今年只有9道题。语言基础知识类的考题在大纲卷中是4道单选题,作为试卷的第一大题,新课标全国Ⅱ卷将其列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设3道单选题并在试卷的第五大题中进行考查,突出了“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要求。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表达题的考查在大纲卷中有3道题,新课标全国Ⅱ卷只有两道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赋分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比如,今年选考题中的第一小题的多选题,除完全错误的选项外,不同选项的得分均有所不同,如12题的第一小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选A和C不得分,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这充分考虑到了考生对问题的不同认知程度。另外,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赋分36分,而往年的大纲卷中该题赋分仅32分,可见,新课标卷对古诗文阅读的重视有所加强。在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新课标卷赋分由大纲卷的22分增加到了25分,考查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为集中。

(二)关注时政,强调人文

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卷不管在题型、题量和赋分上有多少变化,在坚持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等方面却没有改变,甚至有所加强。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对2014年高考试题分析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凝聚着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语文作为母语学科,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的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在命题时,就是希望通过精选能够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及文学作品等材料,明确设问,考查考生对社会现实和时事政策的了解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今年的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讲述的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的故事。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战争的胜利。戴安澜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的事业,他那为人平和、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值得我们敬佩。学生在答题的同时就是在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试卷第3题是语言文字运用题,用“一带一路”来设题,通过成语考查设题的语境,也是社会的现实问题,时代性较强。这次作文材料中涉及的“大李、老王和小刘谁更有风采的问题”,来自社会生活,与国家近期提倡的“创新精神”“实干兴邦”理念高度吻合,凸显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是时代的呼唤。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出题者不仅加大了古诗文阅读的题量,还将实词的考查置于句子翻译中,考查考生对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虽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多次考查过这一类型的题目,但近十年来,至少在大纲卷中很难看到这一类型的题目。现在,这一类型的题目再次出现,与我们国家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相关,旨在让考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取向,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这有可能成为今后常常出现的一种题型。

现代文阅读也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文学作品阅读材料《塾师老汪》便是围绕老汪对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的个性化理解所展开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谈到了戴安澜将军借诸葛亮和秦始皇的事迹来表达自己保家卫国的壮志,并据此设题,让学生思考戴将军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志向。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是很难回答这些问题的。

(三)问题探究,开放创新

在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中,2015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6种能力,这6种能力表现为6个能力层级。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全国Ⅱ卷中考查的新内容。探究这个能力层级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在阅读题目中,首先以选考题的形式出现,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各种文本阅读掌握的程度自主选择答题的类型。虽然大多数考生选择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但是有选择也就意味着给了考生更多的探究空间。探究能力的考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要求如下:(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比如,阅读材料《塾师老汪》的题目要求考生将老汪与孔乙己进行比较。我们知道,孔乙己和老汪都是读书人,书呆子气十足,在待人接物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造成他们精神困境的原因却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考生从民族心理、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得出有创造性的答案,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有三:(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要解答《将军赋采薇》一文后面的第四题“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服,其中必有内在的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需要考生纵观全文,认真消化文中的两条相关链接,综合分析,从中体会戴将军对功名、生死的看法,了解其多才多艺的儒雅之范,全面描摹出自己心目中的戴将军。

作文题目的考查同样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今年的新课标全国Ⅱ卷改变了从一个故事或一件事中寻找合适的角度展开写作的做法,而是通过大李、老王、小刘在各自熟悉的领域各展风采的事实,让考生判断“谁更具风采”并作文,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大李是走在学术前沿的人,学术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老王有着精湛的技术,他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行行出状元,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人就是英雄。小李追求的是艺术,他热爱生活,希望艺术为生活、为他人带来美,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该题需要考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三者的风采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有理有据地将自己选择的理由写出来。考生思考的空间变大了,思维的深度加强了。

但是,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也存在一些遗憾,如第一大题关于接受美学的阅读题,文本专业性过强,专业术语比较多,学生的已有知识与出现的新知识之间存在距离,因此,阅读起来有些吃力。选做题方面,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赋分相同,但难度相差较大,超过80%的考生选择做实用类文本考题,而文学类文本的考题虽然在选材方面文学性、思想性都比较强,但是对文学素养的要求过高,大多数考生望而却步,这不得不让人担心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是否还有人愿意去学。

二、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了解了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我们就要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开展教学,有针对性地帮助下一届学生提高语文备考能力。

(一)充分把握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内涵

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它包括语文学科内容,也包括学习者的经验和体会;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也包括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它包括教材,也包括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的整合。高中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来说意味着哪些改变?教师对此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比如,课程结构的改变,高中新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由5个系列若干个模块构成。必修课为10个学分,选修课应达到8—12个学分。可见,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整体,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学习才能够达到高中语文学习的合格水平,因此,教师不可有所偏废。再如,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了变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我们都不陌生,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但是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区别于思想性以及过去所提倡的“文道结合”的“道”,它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等,这是语文学科的价值走向,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又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去实践,等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探究;发现、创新”。

(二)掌握语文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层级

从表面上看,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直接考查某个语文知识点的题目甚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置语文基础知识于不顾。这是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语文知识的掌握为基点的,所以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如语法知识中词性、短语、单句、复句、语段等现代语法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句法现象大有裨益。掌握阅读鉴赏中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人物形象刻画中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知识,学生可以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从感性层面提高到理性层面,这些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系统地建构。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荣生教授所说:“从语文课程的观点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宜的能力要由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因此,教师要适当地补充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初、高中学段的知识衔接,使知识能力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今年高考语文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加到了6个层级,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和探究。识记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主要是识别和记忆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是考生必备的语文功底。理解是识记之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分析综合高于识记和理解。鉴赏评价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3个层级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层级。总之,高一层级的能力是从低层级的能力发展而来的。比如,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水平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表达应用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三种能力基础上并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这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考查,也是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重视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各能力层级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创设探究场域,提高语文能力。

(三)注意积累感受,提升思维品质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一次“高中语文教材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会了多少个字词,掌握了哪些基本方法,背诵了多少篇文章,阅读写作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不能舍本逐末。”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需要积累和感受,这是因为语文的学习过程不只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熏陶情感、提高审美、培育道德、学习做人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比如,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需要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老师接力作战,方可成就。在阅读积累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着明确的规定:“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该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规划,全面安排,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多悟、多行。教师要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从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和提高,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整体阅读,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短文阅读与长篇阅读相结合;学生在阅读时要注重内心感受,做到宏观把握与微观解读相结合,达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目标,认识文本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从部分、要素与整体的联系中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本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思考的深度,今年的试卷保留了在高考中加强思辨性的特点,如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5、16题需要考生“瞻前顾后”,从语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逻辑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理性思维的方法,学会辩证地思考,有利于他们了解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从而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看到事物的矛盾性,总结事物的规律性,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论述类文章,教师要给学生多进行概念、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准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的能力,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四)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因为语文教学不能只有课本和试题,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从人生经历中发现,使其成为文化积淀。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在谈及自己认为“创新”精神最具风采时,以我国最近逝世的动画片大师马克宣先生大胆创新,最终成为我国动画片之父的故事作为论据进行正面论证,以复旦大学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的事件作为反面例证,还用了诺基亚、柯达等企业因缺乏创新而失去竞争力等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十分具有时代感,让改卷老师耳目一新。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融入其中,尽快成长。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和高考中的比重,这些都要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能力,切实提高文学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层级语文课程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