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

2015-10-21 17:00周建东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亲亲廉颇蔺相如

周建东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人类精神、道德、睿智、理念的生活反映,而人类的繁衍与进步又正是通过这庞大气势传递创造着一种价值。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了不断延伸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真正做到读书与做人的高度完美的统一,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体现传统美德的底蕴,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与目的。

一、亲亲仁人的美德

这种美德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道德学说中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也是世俗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亲亲是中国道德的基础,是民族团结的基石,而这种亲亲之情在社会生活中又进一步扩充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特定的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语文教材中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或借助某种人物形象,或通过某侧面,或直陈伦理,辐射着这种民族道德的精华。

二、谦和宽厚的美德

“谦和宽厚”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礼”之运作的结果,而这一种美德又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和睦相处,继而产生强大的民族活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何以在多次收入的情况下,还能同廉颇结为“刎颈之交”,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奖廉颇为何能态度急转而“负荆请罪”?强暴的秦国又为什么不敢“加兵于赵”?这从一种德性境界来说是因为蔺相如豁达大度、包容一切的弘大崇高的精神情操,同时这作为一种美德有幻化成锐不可当的巨大力量,震撼外敌,协和万邦。

三、节俭奉公的美德

节俭奉公是中华民族在生活方面的典型之美德,也是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和大量的事实,从礼数人物举止,不同作风与不同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释“俭德之共也”这一生活与道德之间的密不可分的渊源,且不说正孝父粥糊口,季文子妾不衣帛,但说北宋时期身居朝廷正二品宰相的司马光,能视玉盘珍馐为粪土,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课件,他力崇节俭并且身体力行,确是难能可贵的美德,而对他的儿子司马康,《宋史 司马康传》中说:“途之人见其容正,虽不识皆知为司马氏子也。”这充分说明节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在影响着一代代的子孙,因遭着民族的繁荣,孕育了赋有时代特点的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四、勇毅力行的美德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所谓“勇”,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二“勇”与“毅”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认为,一个人要践履道德“勇”时,最关键是要养气节守,固守高尚的情操,因此这就要在艰难困苦中,培养坚毅、刚毅以及自己的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而具备了“勇毅”,还必须身体力行,才能成圣成仁,形成自強不息、刚健有力的道德精神,这就是由此产生的“力行”的道德。中学语文课文不乏这方面的例子,透过《《指南录》后序》一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文天祥为了表现自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美德,在元人百般引诱和九死一生的情况下,顽强地表现了他刚毅不拔、舍生取义、义无反顾的高尚情操。爱国诗人屈原遭人诬陷、身处逆境,但他依然“心系祖国”,在《离骚》中表达了他矢志不渝、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再如,为了完成《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司马迁在身心备受摧残的情况下,不改初衷、发愤著书,在《报任安书》一文中,表现了他面对挫折,对人生和事业执着进取的不屈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课文中的体现,远不能为以上四个方面所局限,因此,我们必须挖掘课文中反映古代道德文明的合理内核,弘扬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心灵中,重塑祖先的优秀道德信仰,这是语文责无旁贷的职责。

猜你喜欢
亲亲廉颇蔺相如
握手亲亲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亲亲你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