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习作能力

2015-10-21 17:00刘明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指导习作小学

刘明

[摘 要]作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有效的策略,努力引导学生去积累、去想象、去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奠定创作基础;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培养观察能力;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能力;要引导学生模仿创作,开启写作之门。教师要做好灵性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习作;能力;指导

作文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现实生活中无数事例都已证明: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前程。而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开始学习写作和培养作文能力的开端。从新课程标准看,小学三年级正是从“写话”进入“习作”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文起步教学搞得是否成功,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水平影响极为重要。练武功讲究套路,招式分明才能出神入化;写作文也必须讲究套路,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能让学生掌握写作的诀窍,愿写作文,写好作文,那么就能让学生轻松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一、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

重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习作起步阶段,就要激发学生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要使学生对写作文感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拥有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要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教师必须处处留心。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一个好的段落,一个好的句子,哪怕是一个好的词语,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

二、创设情境,激励写作

教學活动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在班内组织一些活动,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写作兴趣。如,开展作文擂主、踢毽子、成语接龙、猜谜语、作文手抄报、古诗词背诵等比赛,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课本剧表演等情境,课外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爱我中华,爱我汉字”“我与城市同行”等主题活动等,都是丰富作文素材库的好办法,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安装”写作的驱动程序,激活写作欲望,就会将“要我写”变为“我想写”。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三种方式:(1)先画后写,图文并茂。(2)边画边写,两线并行。(3)先写后画,以画改写。形式虽然简单,但孩子易于接受,久而久之,学生能养成一种习惯。通过这种“潜意识催眠”,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会提高。

三、给予学生具体化的习作方法指导

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过程。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热情高涨,学习的效率也高。教师课前要仔细备课,认真撰写教案。习作教材中要求的灵活,目的是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应仔细解读习作要求,发现编者用意,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大胆尝试多种表现方法,启发学生选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传授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和技巧,教会学生审题、确定中心、组织材料、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把内容写具体。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应注重落实以下习惯的养成: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无拘无束想,有章有法练”(著名教师张光璎先生语)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利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训练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好的作文和写作水平不是一日练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贯穿一些教学方法进行引导。首先,利用语言技能训练法,课前可以抽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进行口头表达,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以便下笔时有源源不断的题材可写。其次,可以进行专题训练,教师应该将时间进行分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一个专题的训练。例如,写景的时间段类,教师讲授写景的技巧,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写人时教学方式又相应地改变。第三,可以进行提纲训练,提纲训练法是为了增加训练的密度,节约训练时间。例如,教师出了题目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拟出题目,再根据题目列出相应的提纲,这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立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帮助写作。

四、注重习作评价改革,保持学生习作的浓厚兴趣

教师往往将学生习作视为“试验品”而给予任意修改与否定,而学生则视习作为“作品”,视为“珍宝”。教师与学生对习作的不同态度,导致了师与生——写与评的矛盾。这一矛盾往往成为学生“怕”习作的又一障碍。鉴于此,我们将批改作文丰富为“欣赏系列活动”:个人自荐导语、朋友赏析赠语、家长读后感受、教师点评,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1~4项内容进行评价。与此相应,我们还进行了《学生作品集》的编辑活动,分为“个人作品”“班级作品”“年级作品”等几个不同层次。评价形式的丰富,使学生体验到了习作的价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习作、交流、修改的积极性,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习作即创作”。

总之,作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合适的策略,努力引导学生去积累、去想象、去观察。要让学生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创作愿望。当然,我们所运用策略的关键,就是做好灵性的启发和能力的培植,让学生的习作贴近现实生活,真正抒发内心情感,满足自身的表达欲望,从而在写作实践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曹林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版),2011,(3):34-35.

[2] 闫 艳.生活化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3,4(20):216.

[3]张晔.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习作[J].成才之路,2010年第27期.

[4]王桂玲.引进“源头活水”提高作文能力[J].江苏教育,1993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指导习作小学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