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建中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

2015-10-21 17:10李仁伟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3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摘 要]通过解析民居、宫殿、园林、村落等类型古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深刻理解中国古建筑的形式始终顺应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其将自然与人文整合起来,造就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应,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是一种对话与交往的关系。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古建;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

天人合一观是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艺术也是如此。故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影响建筑发展的根本性的因素.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取得与自然的协调而著称于世,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建筑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国家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体系,除受制于地域、民族、气候、制度及历史等因素外,"天人合一"这个几乎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之始终的哲学审美观念,则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营构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 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 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1. 天人合一的堪舆(风水) 术.

其是伴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运而生的一种民间思想。在古代大凡有建筑营事活动,人们首先要察考环境,舍此则不大可能实施建筑活动,从本质上说"统领堪舆"思想的主脉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意识。不管是兴建宫殿、陵寝还是园林、民居,最终都期望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堪舆学说倡导的"天人合一"观是通过堪舆实践对传统建筑营事活动施加的影响。大到城市建设、建筑的选址、房屋的立宅坐向、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分割,小到院、门、墙、路、天井、排水、装饰、绿化及禁忌等,堪舆学均有自己的"合一"审美原则。它将建筑营事纳入到天、地、人和谐感应的总体秩序之中,求取"天地人"的亲和浑一。

2. 天人合一的传统民居

我国保存古建筑最多的山西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之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 由于山西民居融人了商业文化,从而对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山西民居独特的合院式宅院建筑风格。山西传统民居是中国典型民宅合院建筑追求儒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的一个显例,仅从宅院建筑中的"堂"上就能看到这点。山西的传统民居的"堂"位于合院建筑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上,堂前的庭院是一空地,上对苍天,组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一个家庭叩拜天地、祖宗的地方,是举行盛事之所。堂的尊位上常供有类似"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其"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留存至今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商人住居,如祁县的乔家、渠家大院,平遥的日升昌票号,太谷的曹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等。

3.天人合一的宫殿建设:

在宫殿的当中,比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學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 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 调皇宫的无比尊严。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 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 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紫禁城的建设,把古代建筑 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天人合一的中式园林

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园林又不同于宫殿、长城、庙宇、桥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

古代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把自己喜好的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追求秀逸、超脱的意境。历代许多文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如唐代的白居易、王维;宋代的苏东坡;明末的计成;清朝的李渔等都是杰出的代表。文人画家参与所造之园,往往以山水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词与园林建筑结合,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计成在其《园冶》中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师法自然的经典理论。中国的园林创作,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使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观烟波浩渺而思其意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气势。"移天缩地,在于君怀,人世之外,别开幻境,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虽身在园中,却似在真实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使得"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相符合,这也正是当今社会追求和谐统一的关键所在.

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天人合一宇宙观、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在中国古建创作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

5. 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的村落建设: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以富 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这正是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棠樾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仿佛自己就是当中 的一分子。这种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体现。

中国古建筑观始终是体现"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二者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其并没有截然分开。如礼制建筑中的"宫殿"、"陵墓"等建筑形制,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建筑观,深刻体现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参考文献:

[1] 罗尚贤著.老子通解[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

[2] 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史[M](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9年

[3] 计成(明)著.园冶[M].出版1634年

[4] 陈从周著.园林从谈[M].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

作者简介:

李仁伟(1974-),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风景旅游规划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旅游境界浅说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