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10-21 17:00马玲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养成教育教学效果

马玲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课生活的教育。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此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了解、参与、适应社会,做好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由于这门功课不同于其他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多种形式,达到教学的目的,尽量避免出现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差的现象。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养成教育;道德品质;认识规律 ;合格公民 ;教学效果

自从与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结缘以来,我就发现要上好品生(品社)课确实不容易。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自身首先要重新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再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共同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就多年来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验所得来谈谈几种创新教学法。

一、講述故事,感悟事理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例如,我在讲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时,我就讲了宋庆龄这一伟人关于诚信的故事,让学生在感受伟人的高贵品质的同时,又能认识到言而有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着我与学生一起重述了小时候常听的《狼来了》这个故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诚实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正反两个故事的对照使接下学生将学习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设计情景,感受其情

在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例如,我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感受快乐》一节课时,一上课,我就情绪高涨地带动学生一起与我手舞足蹈地唱起了《如果你感到快乐》这首欢快的儿歌,在歌曲欢快旋律的感染下,学生们的心情自然而然变得无比愉快,这与本节课学习的主题相融相衬的,因而学习起来,学生倍感轻松快乐,学习效果也是相当的不错。

三、组织讨论,辨别是非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二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中《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节课时,我着重于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不参加集体活动”,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讨论的最终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定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四、社会调查,深刻认识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例如,我对学生进行“文物古迹的保护”教育时,就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损毁文物古迹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保护文物古迹的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当然,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

五、思想渗透,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门卫黄大爷一天要锁好几次门,医务室的于大夫半夜为生病的学生打针等等。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品生(品社)教学不仅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我想每一个品生(品社)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走进教师的课堂,我却遗憾地发现,不少环节看似用心良苦,实则并不切合实际。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快乐的六一》中设计了如下环节:“了解战争及贫困地区儿童的不幸—以不同的方式(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对不幸的儿童表达关爱之情”。在展示交流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白鸽,让学生把作品贴在上面。

乍一看,这一环节处理得也算合理,可是静心琢磨你就会发现问题。一则,战争及贫困地区的儿童距离孩子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不如教师在课中提到的“汶川灾区的孩子”来得真实。二则,学生用心表达的祝愿只是贴在了和平鸽上,课后教师将如何处置这只和平鸽并不知晓。假如,这只和平鸽就此遗弃,那么“服务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就成了空头支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设计类似活动的时候,一定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注重它的实效性,这样才不会给人水中捞月的虚无感受。

六、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如:在上《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键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七、创设合理,探究情景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环境,在课堂实践中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在思品课的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设计情境,如:在《和爸爸妈妈谈心》一课中,通过小品表演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一男生一女生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男生很不高兴的样子。女孩跑上去关心地问:“什么事不开心?”男生边走边沮丧地答:“今天早上妈妈不给我签字”。“为什么?”“她说我作业做得太慢”。“那你怎么做的?”“我就赌气跑出来了”。(两人边谈边走向座位)女生向全班同学求援:“这个问题请大家帮帮忙吧。”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只要教师本着把课上好的心,就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创新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只要教师本着把课上好的心,就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创新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我们广大教师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养成教育教学效果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