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

2015-10-21 17:00张丽娟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思维评价

张丽娟

有效参与是指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使思维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高的学习效果。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思维参与是有效参与的核心。有效参与的核心表现在思维的参与上,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质疑辩论,探究创新,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与量。“Allwright&Bailey(1991)对学生课堂参与模式进行了粗略的分类。他们将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分为可观察到的活动(如提问、回答问题)和不能观察到的活动,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参与活动都是可以观察到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心理现象”。所以只要积极思维,即使安静地听讲也意味着主动参与,如果不动脑筋,说得再热闹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高的参与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动性,不仅指学生有明确的参与目的,并以此制约活动的方向、进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而且表现在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全面性,全面性指所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更乐于和教师、同学共同参与学习(教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倾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平等、民主的和谐环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手、眼、口、耳、脑,实现思维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以下以笔者的一节历史课《辛亥革命》为例浅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

一、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笔者会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自由交谈,如问他们是否知道孙中山?知道孙中山的哪些事迹?使学生放下戒备,同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和学生建立友谊,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得到他们真诚的接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问和质疑以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急于评论学生提出的看法孰优孰劣,更不武断地否定,对标新立异的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偶然失误持宽容态度并提出期待。同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容量、节奏和时段衔接,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参与。同时教师课堂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诙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必然容易参与课堂。

二、建立合作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创造竞赛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4人为一组。在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由组内选出书写较快的同学为书记员,把大家讨论后的结果速记在纸上,并由其他两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之一代表小组发表观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辛亥革命》课堂上,教师在出示三段材料(材料一: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措施如不读四书五经、废除跪拜、禁止蓄辫缠足等;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辞职和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统治;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实业团体纷纷建立和农村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这里仅为概括而非材料原文)后,提出小组探讨的活动任务: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大家结合材料评价这次革命,教师提供了一些提示:从革命性质、革命任务、若成功其意义,若失败其失败之处等角度去分析讨论。教师布置任务后,各小组迅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就将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提炼,书记员在交流同时速记,组内交流后,各小组發言人发言,小组间进行质疑、解释、补充生成。在小组合作环节笔者认为异质小组有助于调动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参与,同时形成互助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而且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有可探究性,有一定的深度。

三、在最近发展区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开启思维之源,点燃参与热情

在上课之初,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之源,如在《辛亥革命》一节中,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国做了哪些努力?这个设问既是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整合总结迁移,也是对辛亥革命背景的体会。因为学生有前几节课的基础,所以积极思考跃跃欲试,点燃了参与的热情。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易要适度,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少而精,不宜不断地抛出问题来轰炸。如在学习第二子目“创立革命团体”时,教师提出问题:孙中山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同盟会的纲领和“三民主义”有何关系?前一个问题“孙中山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找出,这个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后一问“同盟会的纲领和‘三民主义有何关系?”则需学生借助课本与材料,从材料中积极地提取信息,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是在理解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的深入探究,也是对学生整理历史资料和归纳能力的训练,这一问题的解决,又是对革命任务的启发和铺垫,学生在教师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参与探究。

四、任务驱动,攫住学生的学习注意点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几个具体的任务或活动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仅仅围绕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的探索或互动协作,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如在《辛亥革命》一节中,教师采取情感驱动和生活驱动两种任务驱动策略,设计几个环节:认识孙中山→酝酿革命→鲜血筑共和→尘埃落定留遗恨→评价革命,在任务活动中要求学生说出孙中山的事迹、列举革命准备工作和武装起义、表演武昌起义、对比同盟会和兴中会、评价革命成败,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或进行“假若没有辛亥革命我们的生活状况”的描述。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觉主动地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参与讨论、构思演讲,任务驱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所选择的问题能否攫住学生学习或探究的注意点。

五、注意个别差异,关注学困生,实现参与的全面性和整体提升

学困生是制约我们教学成绩提高的短板,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学生进步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困生参与课堂比较困难,首先是由于这些学生自身深深的自卑感,其次是长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不良导致其越落越远而没有兴趣。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得偏爱,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指导学法,为其提供参与课堂的能力支持。初中历史学习基本史实掌握基本的历史思维,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教师要不断鼓励,促使其主动参与,鼓励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发言,指导思维的训练和教给习惯的思维方法,如辩证分析法,根本原因要找内因,等等。

六、参与评价,做学习的主人翁

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开展小组自评和互评,通过自评互评使学生参与到对课程、对同学、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学生爱上历史课程,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建设。

综上所述,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创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确保学生参与的时间与空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建立小组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的求知欲和民主参与、自我展现得到满足,实现思维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在评价过程中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余立、張烨.初中学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的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2006年6月第三期.

[2]纪慧芹. 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EB/OL]. http://www.pep.com.cn/xxjs/jszj/ktjx/xxkt/201008/t20100827_784755.htm.

[3]姬明阁.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策略【J】.外语广角.全现场教学.

[4][美]Kenneth shore 著,曹绍炼译.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八种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

[5]王会萍.辛亥革命教学设计【J】.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2015年08月.

[6]李家清、雷鸣.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7]闫焕民、陆晓龙.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3月.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思维评价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