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的反思

2015-10-21 18:52耿怡雪
速读·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反思青少年

摘 要:近来,校园暴力频发,令人痛心。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片面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的真谛,必要的惩戒好过一味的骄纵。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反思

一、校园暴力的内涵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学龄期(7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产等暴力行为。据法制网统计,以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为例,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32.5%。从性别上看,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占比达32.5%,致死率达16.7%,与男生之间“硬碰硬”的冲突方式不同,“女女”暴力多表现在侮辱性、逼迫性行为,对施暴方造成的心理创伤异常突出,而半数受害学生选择沉默。

校园暴力的主要行为有辱骂、中伤、讥讽、贬抑受害者,打架斗殴,毁坏受害者的书本、衣物的个人财产,恐吓、威胁、逼迫受害者做其不愿意的事,或者在网上传播谣言,进行人身攻击。

二、校园“小霸王”的出现原因

据儿童安全专家张永将介绍,调查表明,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对象和被施暴对象总是相对固定。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受欺负的“小可怜”,家庭的行事风格往往也喜欢隐忍、沉默,容易形成受害人人格。造成校园“小霸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世界观、人身观以及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了青少年任性、骄横的不良心理,使其在与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出现怨恨的情绪,并采取过激行为。其次,当今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矛盾,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年幼的青少年背负过多的压力而催生心理障碍。此外,市场经济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家长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了与青少年的沟通和心理辅导,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的青少年很容易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而采取偏激的行为。最后,父母间存在家暴也是导致青少年以暴力行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2.学校

校园暴力有学校的管理责任。首先,片面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做事不计后果也不知后果。所谓“无知者无畏”,由于青少年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对于校园暴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往往都来源于想象。一些学困生难以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便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中获取快乐。其次,校方平时对校园暴力缺乏管理,出了事之后又急于息事宁人。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往往是从失去制约的微暴力发展而来。受欺负的“小可怜”,多数选择沉默,使得微暴力行为难以被老师和学校发现,这种沉默的态度也激发了微暴力行为的再次发生,助长了暴力的蔓延。并且,就算这些微暴力行为被发现,老师和校方往往仅进行简单的口头教育甚至置之不理,这种漠视的态度也导致了施暴方的肆无忌惮。

3.社会

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催生了许多暴力影片、游戏等来缓解人们的压力,但是这种影片中的情节引起了青少年的竞相模仿,扭曲的文化氛围影响着青少年的是非观,使青少年认为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帅气、炫酷”的行为。

4.司法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的法律对校园暴力的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导致了校园暴力频频发生,难以遏制。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这样的法律规定,使得不少青少年有恃无恐。

三、直面校园欺凌

化解校园暴力,预防是捷径。作为家长,应当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教育青少年避免校园欺凌。作为校方,应当吸取各方经验,健全校纪校规,积极应对和处理校园欺凌。

1.树立自保意识

青少年是校园暴力的直接参与者。家长和老师不能时时刻刻保护学生,因此,青少年首先要树立起自我保护意思,要有简单的安全常识,冷静对待伤害。其次,在上下学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一个人单独出行,不要走偏僻的道路,不能按时回家时要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最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与家长和老师沟通,正确处理矛盾。

2.加强家庭教育

首先,父母应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青少年觉得家是他们的依靠,当他们犯错或者受欺负时能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面对校园暴力不忍气吞声是遏制校园暴力的第一步。其次,当青少年遇到事情时,家长不能只顾着教训孩子,而应该全面的分析问题,使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最后,家长应保持与老师的联系,主动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当青少年出现问题时,及时加以解决,防患于未然。

3.反思教育软肋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只会为青少年的未来埋下隐患。首先,应当转变片面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加强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和同理心教育,只有明白别人的痛有多痛,才能真正意识到暴力的危害,从而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其次,对于一些已经出现问题的青少年,要加强引导,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和耐心。最后,要借鉴各国处理校园暴力的对策,健全校规校级,对于校园暴力行为,要加强惩戒,严肃处理,对微暴力也绝不姑息,防微杜渐,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预防校园暴力,应对校园欺凌,不仅仅需要家长和校方的互相配合,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谐的社会氛围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修复法律短板,对施暴者严加惩戒,并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责任,也是化解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M],1997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岳想.校园止暴,谁该吃药[N]人民日报,2015,06,10,14版

作者简介:

耿怡雪(1990~),女(汉族),山西运城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反思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