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儒家文化向度

2015-10-21 17:29邓小金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意识形态

邓小金

[摘要]新形势下,由儒家文化视角来把握意识形态建设,思考儒家文化在当今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一个怎样的地位,儒家文化对意识形态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禁锢其突破、创新,以及如何把握儒家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建设路径。针对这一与时俱进的思考题,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论述是必要的。

[关键词]意识形态;儒家文化;路径

一、意识形态与儒家文化的关联性

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社会中已成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①,“是社会主流文化的精神化身”②。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民主、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主流意识形态在人们口耳相传中不断更新个人的意识形态,以至于我们更关注的是“直观”,“就是人们对于意识形态传播和落实效果的直接意识和切实感受”。③

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俨然是百家争鸣的态势。有卢卡奇物化意识形态、格尔茨描述意识形态、阿多诺批判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且各具特色。但当大脑抽身离开,着急赶地铁,跑业务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业绩,是养家糊口。很难想象,在分秒之间,我们竟然穿越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意识世界,另一个是现实世界。不可否认的是,意识形态它所发挥的它所反映的当前社会存在却是深陷困境。张荣华《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指出,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影响中,“一般”最为集中。显然,作为社会先进分子的教师阶层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并无过多关心。而规模庞大的农民阶层则更关心的怎样吃得好,怎样穿得好。才会有“意识形态漂浮现象”在不断蔓延,或将意识形态供于神坛,并延生了一系列人文关怀弱化、诚信缺失等公共道德危机。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乃是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的、紧迫的问题”。④当意识形态与权力政治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否愿意,它终将会成为人们的价值观,逐步渗透人心,最终达到教化的功能。它明确了什么是诚信、什么是爱、什么是宽恕……当前,我国处于多领域大发展新起点,“意识形态有力量将社会群体或阶层凝聚为整体”,⑤此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便更更加突出了。

意识形态传承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历史已然证明,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存在。从“三纲五常”、“修齐治平”到追求平等、自由。五十年代,我们热衷发展而不惜砸锅卖铁,八十年代,我们信仰社会主义,是温和的信仰而非热忱。意识形态的发展状态表明,“意识形态淡化论”只是暂时的困境,“意识形态终结论”作为未来式的存在,难以阻碍现在的发展。因而,意识形态具有人为的自我调节功能,其存在是文化的产物。

儒家文化作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而流传至今的文化形态,则是精神文化的给养。就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爱国、诚信、友善都可在儒家文化中寻得思想根源,尤其是体现文明之“礼”、和谐之“和”、爱国之“忠”及诚信之“信”。

“礼也者,贵如敬焉,老者孝焉,兄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礼,与文明同为价值观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它体现了社会秩序,也彰顯了社会的文明之风。尊敬尊贵之人,可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或是客人恭请上座。坦诚的恭敬、孝顺、恭谦、慈爱、恩惠共同促进了社会的井然。小到是路不拾遗,大到泛爱众,其教化都是为督促人修身养性,人格境界得以不断提升。

和谐之“和”意涵人与自然、与人、与社会的和谐。“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人类猎食自然,同样也敬畏自然。“宜时”“宜地”的观念伴随人类劳动,所以人们会根据节气耕作,乃至梯田耕作,或推行禁海令……无论是“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或是“亲亲”“尊尊”(《礼记·大传》)都推动人际关系的平和发展。二十四孝教化世人不应留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尊老爱幼,孝且慈,则一家和。“人无信而不立”(《论语》)教化世人要信步天下,“见义思利”“义然后取”(《论语·宪问》)“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以义强调适度,信且义,则大家和。抱持“仁爱”之心,践行“礼乐”之道,如此,人人和睦,社会亦趋井然。“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是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的社会思想。“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即强调各行其是的不同,也强调了总体整合的和。人与人、民族乃至国家之间,尊重“和而不同”,是以和平共处。

相反,少了包容,便难相处,难和平。国难当前,更讲求一个“忠”字。过去,君王为国之代名词,“君为臣纲”,臣子尽职尽责便是忠,便是爱国。“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而并非愚忠,其前提是君要礼于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尤其是食君俸禄的臣子,以精忠报国为己任,为报负。“忠”常以忠信以表“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坦诚爱国之心。

礼乐之地,和谐之邦,必然有诚信的立足之地。儒家强调的信即不欺无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治国要有诚信,交友要有诚信,而修行诚信更是“五德”之信对每个人的要求。“自天子以及废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齐治平”(《礼记·大学》)是志士一生的追求。遵礼、尚和或忠信最终能够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归根结底在于修身。儒家修身法则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礼记·大学》)从穷尽事物出发,获取知识,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便可端正思想,达到修身的目的。但凡意念不真诚,以致思想不端正,便会出现诚信危机、食品安全等问题,乃至贪赃枉法,从而破坏社会秩序。

“意识形态与传统的关系也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如果说,传统是由已经陈旧的、过时的意识形态构成的话,那么,意识形态就是未来的传统”⑥。儒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同为精神文化的重要成分之一。儒家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动力源泉,赋予其内涵并包容多元;意识形态则是儒家文化的传播媒介,赋予其时代特征并广为传承。

二、儒家文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儒学文化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曾长期为统治阶级所用,而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两千多年来,无论是继承或是新文化运动式的批判,儒学文化植根人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而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及传播自然也不例外。而与此同时,部分过时的思想文化并不适合于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建设。曾经,过度的个人崇拜,推动了“文革”的发动,以至于意识形态的一度混乱,恐惧不安侵蚀着每一个人。儒家的“独尊儒术”、“三从四德”等思想是偏激的,这与当今的多元化、民主平等相悖,并阻碍着社会的发展。例如,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在受教育、工作生活方面都受到压抑,易导致性别差异,甚至性别歧视。在儒家这棵大树上,其实也寄生着部分的蛀虫,因而,根据时代要求予以清理是必要的,也是历史的要求。

儒家强调的“三纲”,注重中规中矩,固守求稳,这在有利于社会井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换言之,儒家文化的土壤并不适合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严格的礼乐制度下,百安逸之风盛行。因而不容易突破现实,实现创新,就好比井底之蛙。我国公务员、教师岗位报考队伍年年供过于求,不正是深受传统的固守求稳的思想的影响吗?的确,针对创新而言,成功的例子是有的,但不成功的例子则是普遍的,所以才有了唯一的海尔、不可复制的比尔盖茨……但这不应是借口,是我们选择了压制冒险的精神的借口,选择了平淡一生的借口。

儒家注重五常、六艺、八德,非常重视一个人要样样精通、面面俱到。然而,在信息科技时代,分工合作愈发细化,社会更需要的是精通任何一门技能的专才而非全才。风云莫测的当下,知识永无止境。即便是孔夫子也有难为两小儿辩是非的时候。诸葛亮是稀少的,在注重团队合作的今天,臭皮匠遍地可寻“三个臭皮匠”却能实现联盟,乃至强强联合。起航一艘船,不需要一群精英,只要有各司其职的船长、观察手、水手足矣。在社会建设上,能者居之,贡献不计大小,而非高者居之。

作为一名决策人员,其决策必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掺杂了个人主观意识无论其价值观是来源于地方任职、走基层或外交政务。过去。因为热衷于领导人,以至于在英雄史观的支持下,火热信仰毛主席。如今,历史需要我们,以礼示文明、以和求和谐、以信待诚信,以积极的作为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同样重视民本思想,及重视老百姓的劳动,毛泽东强调人多力量大,当代人民作为历史的创作者,国家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的突出地位,进而逐步倡导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平等权利。

网络爆料满天飞,然而百姓置若罔闻,各部相互推诿,这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轨的现实。知行不合一,只能说明格物致知,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儒家,尤其是荀子,十分注重经世致用。学礼是为以礼待人,修身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较于知荣知耻,学习如何爱国、如何敬业、如何诚信,更切合实际,认知的高度应以行动来证明。过去,儒家吸收并融合了佛、道、墨诸家思想,尤其是修身养性方面,体现的清心寡欲、泛爱众。同样,当下,面对国内外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意识形态盛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在我国的影响力较大。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同儒家的大同社会如出一辙。秉承志同则道合的原则,二者与理论上是可以相互包容存在的。此外,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相近与儒家所谓的经世致用。二者在前进中都坚持了实践的观点,也意味着二者是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合作的。更何况,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是现实,独树一帜恐怕难以立足。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意义。经济学强调,共赢是最佳的共同存在。因而,包容多元也是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从百家之儒家,到宋明之儒家,再到21世纪的新儒学,儒家文化都体现了其优秀文化的价值所在。在此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儒家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融合,有利于意识形态建设,也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伴随信息科技的创新发展,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自然不愿固步自封。因而儒家必须正视自身在自由领域的不足,挣脱过分的约束,融合自由主义思潮,凸显人的个性需求。

三、儒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探析

儒家文化作为人本哲学,它充分体现了人本关怀思想。不同于法家的严明律法,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理服人。包尤其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更是深受百姓喜爱。所以,相较于各家,晓之以理的儒家更容易为大一统时代的百姓所接受,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流意识文化,也应尽显人文关怀,才能更好的为民众所认可。儒家强调以己修身而抱国,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是提出五常、六艺等一系列发展要求。现下,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突出,既然任何建设都是为了人们服务,意识形态自然也不例外。从人民的视角出发,决策便体现了尊敬,也多了亲近。

儒家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由正统思想自上而下的传播开始,经由学士,下达百姓。其传播速度虽缓,但范围广,且影响经久。信息科技时代,大众媒介化传播史意识形态最佳的传播方式。依旧借鉴于儒家文化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立足于时代特征,加快传播速度、广度,只是在影响上不及于儒家文化。因而,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对儒家文化加以完善运用是必要的选择。近年来,“国学热”浪潮为是增添了部分民族文化发扬的气息,学习传统诗词更为老百姓所热爱,甚至影响到海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更是大力宣扬中国优秀文化。尤其是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更是引用了超过十句的儒家经典语录。如开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而这些最新的形势动态更是通过各种大众媒介得以广泛传播。

不论广播、网络,乃至层出不穷的高新科技,意识形态的传播在追求生活化。一方面,媒介化的传播能时时刻刻作用于人民群众,最新的思潮动态、形势与政策等。为人民的社会互动增添了更多的谈资。以更加生活化的方式让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人民的活动。另一方面,促使优秀的意识形态同民俗一样成为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不仅实现了地域化特色的创新,也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恒久影响。

意识形态通过大众媒介化得以广泛传播至民众,而最终目的则是如何践行建设意识形态奠定基础。不同于道家的隐而无为,也不同于佛家的遁入空门,儒家强调积极有为,即主张入世。修身是为平天下、学为致用。意识形态既为建设社会服务,便需要建设意识形态以强大社会实力。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即践履。而无论是大规模的建设,或是添砖加瓦,只要落到实处便是建设。意识形态的建设主体为人民,所以意识形态的内容自然也是对人们的要求,既是力所能及也是无限创新。

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是由实践决定的。因而,必须鼓励实践,以实践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注释

①徐冰欧.《意识形态解蔽与教育批判—阿普爾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第50页.

②徐冰欧.《意识形态解蔽与教育批判—阿普尔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第51页.

③卢永欣.《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9,第279页.

④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8,第355页.

⑤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第121页.

⑥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8,第348页.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文化的大众媒介化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10231018).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意识形态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儒家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