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化系统为例谈《医学概论》器官系统化教学的实践

2015-10-21 17:29李笑岩曲洪林金昌洙袁文丹孙旭红都鹏超柴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

李笑岩 曲洪林 金昌洙 袁文丹 孙旭红 都鹏超 柴勇

[摘要]目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本文以消化系统为例,从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丰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介绍近两年来《医学概论》课程器官系统化教学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器官系统;医学概论;消化系统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高等医学院校师生的认可[1]。2013年,根据我校的教学安排,我们把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课程合并为《医学概论》,教学学时由原来两门课程共272学时缩减至204学时。同时,打破我校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正常结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良。本文以消化系统为例介绍《医学概论》器官系统化教学的具体实践。

1、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目前仍有众多医学院校的课程采用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各个学科的教师对其他课程的讲授内容没有充分了解,从而导致部分内容的重复,如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都会有所涉及。另外,分学科授课模式使同一个器官的医学知识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学习完全,如消化系统中的肝脏,先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掌握肝脏的形态、位置及毗邻,然后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学习肝脏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结构,而肝脏疾病的相关知识则至少需要学习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及外科学等众多课程才能了解,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非常不利。同时,分学科授课使得教师很少注意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鉴于此,本教研室在在编写《医学概论》教材时,围绕各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基本按照“正常结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的顺序,分器官系统的进行整合。在对各学科内容进行重组的过程中,我们以“够用”为度,删除各学科中重复的内容,适当精简过于繁琐和复杂的知识,注重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同时,针对非医学专业特点,努力提高易懂性及实用性。以消化系统为例,在众多消化系统疾病中,我们选择了发病率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痔及急性阑尾炎等进行讲授,而且在教授内容上更偏向于临床表现及一般治疗,让同学们了解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根据教学需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2013年以前,本教研室主要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这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基本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目前提出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和我校学生教师比较高、教学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逐渐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过渡,在保留传统授课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实施了CBL-TBL教学法。

CBL-TBL教学法是将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两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了一起。以消化系统为例,首先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我们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胃溃疡和肝硬化两种疾病,编写了相应的医学案例,同时提出问题(如肝硬化病例要求同学们分析患者为何会出现乏力、纳差和上腹饱胀不适的症状?为何间或有牙龈出血及鼻衄?为何查体显示“前胸及面颈部见数枚蜘蛛痣,双手见肝掌,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患者直立时下腹部饱满,仰卧时腹部两侧膨隆呈蛙腹状”?等等)。提前两周把案例和问题以PPT的形式交给学生。然后,每个班的学生分为两个组,自行组织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途径查找所需要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为代表,以多媒体课件、小组内提问或表演的形式(由学生自行决定)在课堂上汇报该小组对案例的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根据每组汇报的表现及随机抽查答疑情况等进行现场评分,每次10分,取教师评分和小组互评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整个小组学生的最后得分记入期末成绩评定。

在积极推进实施CBL-TBL教学法的同时,我们及时根据同学们课堂上的反馈和课后座谈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逐步改进和完善。本教研室各位教师也积极查阅新的书籍、文献,及时获得医学新进展,努力把最新的理論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动画、视频等的展示,可以使抽象复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同学们理解、记忆和掌握。如在讲授消化系统的器官与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借助于解剖学图片、HE染色光镜下图片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图片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器官的大体形态和微细结构;在学习胃的分泌功能时,通过“假饲实验”动画使同学们了解胃液的收集方法;在学习消化系统肝外胆道系统时,播放一段胆汁从肝脏中分泌出来后,在肝外胆道系统中流动、贮存,最后排入十二指肠的视频,使学生对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及生理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注重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目前,《医学概论》课程一年的教学中,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32.4%,共有22次实验。我们教研室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相关基础学科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整合性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与消化系统内容相关的包括“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两个设计性实验。

总之,通过近两年《医学概论》器官系统化教学的实践,我们觉得这种教学模式使非医学专业学生能更好的系统学习医学相关知识,也确实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但同时在各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有待于在下一步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建辉,冯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3-195.

*曲洪林,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