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2015-10-21 17:29帅成碧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心理问题贫困生

帅成碧

[摘要]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高校和社会爱心人士为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资助措施,但是,在获得物质资助的同时,有的贫困生产生了自卑、依赖、虚荣等心理问题,分析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资助工作方式和措施,将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有效结合,从而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资助工作;贫困生;心理问题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校资助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目前,高校以形成了“奖、助、勤、贷、补、免、减、绿色通道、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每一名大学生不会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资助实施、管理工作的问题,对贫困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不充分,引发了学生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的资助工作也难以有序的发展。所以,分析受助学生心理问题,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有著重大的意义。

一、受助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在高校的资助工作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客观正确地接受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对国家、社会、个人提供的资助心存感恩,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由于资助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学生自身认知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贫困生是不光彩的标签,自己接受资助就是低人一等,受助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的胆小、自卑、消极、回避人际交往,刻意隐藏自己贫困生的身份。

2、依赖心理,部分贫困生将家境贫困归因于社会不正之风,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自身存在的不足,认为自己国家、学校、社会对自己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获得资助后不思进取,铺张消费,学习松懈,成绩不进反退。

3、虚荣心理,少部分受助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爱慕虚荣,拿到资助款就去买高档手机、名牌电脑,讲究吃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老师对他们进行节俭教育时,他们还固执的认为资助款的支配权在自己手里,老师不应该横加干涉。

4、敌对心理,部分贫困生认为资助者的慈善行为是另有所图,沽名钓誉,并不是出自于真心地关爱贫困学生,而自己是用尊严与资助者进行了等价交换,大家各取所需,无一点感恩之情。

5、压抑心理,有的贫困生吃穿用度都非常节俭,时时注意自己的贫困生身份,对别人的评价十分在意,甚至害怕自己的合理消费行为也被别人看作为不节制,过度压抑自己的合理消费,导致心理过度敏感。

二、资助工作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度大。少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思想素质不高,生源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随意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加上高校生源分布面广,老师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走访。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真实性不高,参考价值低。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由于民主评议小组成员来自于同一个班级,个人的情感倾向、多方利益关系,以及参评学生的拉票行为,让认定工作无可避免的出现主观性和随意性,失去了应有的公平公正。

2、贫困生自身心理发展不足。高校贫困生在成长中面临着物质经济匮乏的压力,因为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心理不断受挫,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以来,他们敏感、自卑、自负、自我封闭,导致了对别人的资助、关心,不能有正确的认知,总认为别人是怜悯、施舍,自己接受资助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无法从心中产生感激之情,有的同学选择拒绝资助,有的则是受助后冷淡麻木。

3、资助工作实施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资助工作中为了体现公开、公平的原则,对参评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公示。一些社会资助者和企业为一己私利,把慈善活动当作自己捞取名声和政治资本的秀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媒体大肆渲染资助活动,暴露学生的隐私。这些行为极大地挫伤了贫困生的自尊心,让贫困生感受不到尊重和关爱,对资助活动十分的排斥。

4、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为了得到资助,提供虚假的家庭经济信息,夸大了自己的贫困境况,缺乏自立、自强、诚信的优良品质,在资助活动中“等、靠、要”。一旦没有获得资助,就和资助管理人员吵闹,认为只要他能提供困难证明,学校就必须让他享受资助,不然就四处造谣生事。还有部分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恶意拖欠贷款,故意隐瞒个人的联系方式,导致银行和学校资助部门催款工作难以开展。

三、解决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

1、学校要加强资助工作中的育人管理。现在高校的资助工作量逐年增加,学生管理者忙于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物质资助,但是没有开展提升思想素质的活动。学校可以开展资助感恩活动、讲座、报告会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深入了解资助工作的意义,牢记党和国家、社会爱心人士对贫困生的关怀,将感恩内化为积极上进的力量,鞭策自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

2、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新生心理普查,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心理面谈、辅导。在资助评审过程中,一些学生获得的经济资助,但是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贫困生包袱,变得敏感自卑;另外有的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获得资助,心理遭受挫折,甚至引发了严重心理问题。学校需在资助评审工作过程中组织心理老师贫困生进行团体和个体的辅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助活动,放下顾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对于申请未成功的学生加以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自强自立。

3、资助工作需要有效管理、科学创新。在社会资助活动中,由政府发挥行政主体作用,整合企业、个人社会捐赠,以设立基金的方式,建立长效系统的资助机制。使学生感受到整个社会的爱心关怀,减少了受助学生被“曝光”的可能,个人隐私得到了保护。高校应对受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于不同的资助形式和不同的资助对象,制定科学有效、利于操作的各类资助方法。对于自立自强的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或者实习兼职的工作机会,让他们“有劳而获”,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变简单的物质“输血”为精神“造血”,让贫困生脚下的道路更加宽阔。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救助机制研究”(项目号:2012SJD71003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心理问题贫困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