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角下的农民环境维权困境探讨

2015-10-21 17:00张晓翠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困境农民

张晓翠

[摘 要]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濡染日益加重,农民正当的环境权益也受到严重挑战。但是,由于缺少法律知识,农民在与企业博弈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和无助状态。文章从法律视角,分析了农民环境维权困境,最后就如何解决农民环境维权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法律视角;农民;环境维权;困境

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加大了依法治国的力度,法律维权也成为全社会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同样具有追求公平正义的权利。但是,结合我国环境纠纷诉讼案件来看,农民环境维权胜诉几率非常低,农民在环境维权上遭遇着各种不公,是什么造成了农民维权困境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造成农民环境维权困境的原因

(一)认知不足

受教育水平、思想认识影响,许多农民在遭遇环境侵权时,都很难想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很多农民受封建思想影响,都养成了民不与官斗、胆小怕事的心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上级的政策是对的,只是地方在执行时没有按照上级意识来行事。因此,在遭遇侵权时,他们都希望能绕过地方政府直达上级、借助上级压力来解决问题。在意见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就本着“将事情闹大”的想法进行群体性抗争,如某市郊区民众由于生活饮用水被工业园区污染,就采取了越级上访、围堵市政府等偏激手段。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也一直在开展送法下乡、农村法制建设工作,但是,在以乡约规定、世俗观念为准绳的乡村,协商调解始终是民众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长此以往,民众也养成了不惹官司、厌恶诉讼的心理。凭借在乡村内生体系上形成的机械性团结,所以,一旦权益受到侵害、对官方处理结果不满足时,许多农民都会采取非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但是,非法律途径本身就包含一定的风险,这也是造成农民维权困难。

(二)经济原因

合法维权,是一种广义上的法律实践行为。从程序来看,农民要想合法进行环境维权,首先要提出诉讼,尤其是在受害方人数众多时,他们还要做好群体组织工作,选择好诉讼代理人。能否做好组织工作,是否具有精英式代理人,会影响到维权证据收集及维权的最终结果。再则,在诉讼时,农民还要缴纳一定的诉讼金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如活动经费、鉴定费等。通常情况下,许多人都不愿意做个人承担成本、利益由大家共享的事,所以,在诉讼费方面,参与维权的村民要共同承担诉讼费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农民群体的思想意识也日益务实,许多人即便是“搭便车”来维权,但是在诉讼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在涉及到费用时,通常是你不先交,我就不先交。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影响群体组织工作,农民环境维权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维权合法性困境

用事实和证据说话,是法律的根本。我国法律在维权方面主张“谁主张,谁举证”。具体到环境维权上,受害者要提供许多证据,如施害方的排除行为证据、己方受损证据和排污行为与受损因果证据,这对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排污行为与受损因果的强制性规定,是法律对科学极度依赖的体现,在这方面的证据搜集中,科学鉴定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搜集排污行为与受损因果证据时,许多农民都不了解因果关系在案件中的重要性,也常常会因为缺少专业知识、无法证明排污行为与受损因果关系而败诉。从某种程度来说,法律的科学性、法律对科学的偏爱,对于认知体系不健全的农民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加上环境维权需要诸多方面的证据如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这些都加大了农民维权的难度。

二、解决农民环境维权困境的建议

(一)完善基层维稳政策

在现代化进程中,群体利益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潜伏的社会矛盾都会逐渐暴露出来,基层历来是各种矛盾、冲突的主要场域。针对底层民众维权困难而引发的抗争行为,政府要摒弃急功近利心理,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群众利益放在发展首位,完善诉讼解决机制,在法律因果关系判断上,适当加入常识性判断内容,以减少农民维权障碍。同时要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科学管理,建立和谐的发展理念,加强农民维权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底层民众法律援助工作,并积极通过说服教育、思想疏通、民生服务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其次,有关部门要提高防范意识,一方面排除重大纠纷矛盾,加大治安混乱地区的管理力度,一方面树立统筹协调思想,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禁止损害底层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拓宽群众意见表达渠道,切实解决民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问題出现的原因是人类资源索取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再生速度和自净能力。要想减少环境问题,减轻农民环境维权难度,政府必须统筹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此外,政府还要做好开发管理工作,要求企业、单位统筹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适当放慢逐利的脚步,避免破坏环境、侵害民众环境权益的行为。在侵权事件发生后,政府还要督导企业认真落实赔偿制度,并做好问题处理、解释工作,以免进一步激化矛盾。

(三)提高法律意识

要想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农民群体必须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学会用法律武器力维护自身权益。这就要求农民群体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免费法律培训,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以提高自身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在与企业签订资源开发合同时,农民群体要提高法律意识,请专业人士把关,或向专业部门、专业人士进行疑难问题咨询,并做好企业答复、解释记录。在侵权事件发生后,农民群众要积极搜集证据,认真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通过合法途径维权。

参考文献:

[1]姚娟.法律视角下的农民环境维权困境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5,05:13-16.

[2]林俏.基于法律视角的中国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困境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