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风水”理论及其蕴含的历史地理学因素

2015-10-21 17:29张志迎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风水理论

张志迎

[摘要]中国的风水可谓源远流长,既有科学的内核又有迷信的外衣,既包含悠远的历史轨迹又包括丰富的地理要素,它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支配下,生长于东方文明土壤里自然与文化环境互相协调的独特而复杂的知识系统。正确的认识风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风水学的首要任务。本文意在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风水进行考察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和借鉴,而不是提倡和应用。既不盲目的信仰也不空洞的批判,正视它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对今天的学科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风水;发展;历史;地理

一、引言

发源于中国的风水理论,不仅对中国的文明与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汉文化圈的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的文化形成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风水,像中国的气功、针灸一样也引起美国、英国、新西兰、西德等国一些历史学家、建筑师和学者等的浓厚兴趣。我们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的条件下应当认识到,风水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支配下,生长于东方文明土壤里自然与文化环境互相协调的独特而复杂的知识系统,它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在当时文化素养与世界观支配下,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选择宅地、墓地、居住区、乡村、城乡的最佳位置与地理环境,即“风水宝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识领域。

二、“风水”理论的内涵

风水作为一种专门术语,最早见于《葬书》。这是一部专论如倒场弃排地环境的著作,书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又称堪舆,《史记》中较早出现“堪舆”一词。许多人认为,风水就是“藏风得水”,这是很片面的。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是我国古代先民居住實践的经验总结。风水讲究“气”与“形”,“气”指的自然之气体,一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而不是指抽象的物质,当然“气”也有其衍生含义。这两种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世界万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风水学实际上是一种世界观,是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

三、“风水”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

先秦时期,风水的意念已经开始萌芽,它与占卜、卜筮等中国古老巫术共存于同一母体。是古代先民居住实践经验的总结。秦汉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创世年代,将早期的朦胧的风水活动和观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总结成若干学说。将土地类比于人,认定它也有脉搏即地脉,是风水龙脉理论的逻辑基础。这个基础至迟在秦汉时期已经打好。汉代是风水说的成型期,风水被称作堪舆,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使其从占卜巫术的母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派。在《汉书·艺文志》中,有关风水理论的论著有两种,一种是《堪舆金匮》十四卷,被班固列在六术之一的五行类,另一种是《宫宅地形》,被班固归于形法类。这种区分昭示了后世风水说中理法与形法的分野。

魏晋是一个独特的时代,社会动乱,却出现了郭璞这样的大师与《葬书》这样的风水名作。《葬书》全文不足两千字,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包含乘生气说、遗体受荫感应说,得水藏风说、形势说、四灵地形说、方位说等,成为后世风水说的基石。

与中国文化的整体走向一致,唐代是风水从蓬勃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主要是受科举制的出现、佛教的广泛流行、对道教的重视、天文地理学的发展等的影响。正如我们所知,中国应科中举的读书人中,有不少人发迹于乡村,他们的人生轨迹多是由农村转到城市,再有城市退归乡里,由于他们饱读诗书,对自然山水有着精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与评述反过来又滋润和丰富了风水理论。

宋代是风水的鼎盛期,是其走向成熟的黄金时代。风水两大著名流派正视自成体系。由于罗盘的使用,以探讨“阴阳气理”为特征的“理气派”得到发展,尤以福建闽中为盛。由于理气派强调气之数理,故其理论方法较为庞杂,常人不易掌握,主要在沿海的闽、粤等地盛行。峦体派讲究的峦山形势则是实在的,故在民间广泛传播。

元代是一个非汉族统治的时代,风水的发展受到抑制,处于低潮期。明清时期是风水的兴盛和传承时期,风水卷土重来,理论更加驳杂混乱,风水活动泛滥成灾。由于清末风水基本上已经沦为江湖骗术,加上清末民初新学的兴起,以及建国后提倡科学文明,破除封建迷信,风水成为为人所唾弃的封建糟粕,风水的实践和研究处于低潮时期。至19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国内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来临,加上建筑界对民族建筑文脉认识的反思,以及对人居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涉及到建筑环境选址、规划和设计的风水又一次被人们所关注,批判者有之,溢美者有之,实践者有之。但依然是良莠不全,有些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有些江湖术士利用风水散布风水迷信内容,骗取钱财,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

四、“风水”理论中的地理学因素

风水,这个观点古已有之。在汉代图书分类中,《汉书·艺文志》把《宫宅地形》纳入形法类,与地理著作《山海经》同属一类。《堪舆金匮》则纳入五行类,属于占卜吉凶的迷信范畴。隋唐时期,图书分类已明确把风水归入五行类,表明风水与地理学在内容上、性质上都不是同类,不能等同。

同时,风水与地理学关系紧密,包含了许多地理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的地理知识对风水理论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先秦时人们就已掌握了许多有关河流和山脉的系统知识。《禹贡》中有“导山”“导水”的篇章。《考工记》则曰:“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说明其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山川之间的依赖关系。秦汉之后还出现了以水系为纲的地理著作或水文地理著作。

2、风水理论中渗透着某些地理观念和思想

风水理论中应用的基本模式,来源于地理环境要素及其整体对人类的作用。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运动的规律性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反映在古人的意识中,是对自然规律的一些模糊认识和把握。而一些风水师则完成了从意识到模式的转变过程,这也就是风水理论的产生,这种地理意识是风水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风水中具有地域综合体思维。风水理论注重自然界山、水、风、树木等要素的方位、形状特征,并体现了对其组合方式的把握。“气”作为古人意识中的本源物质和能量来源,正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因为风水理论中的任何一个“气场”,都是由周围的山、水、风、树木、方位等诸多地理要素所构成,并由它们的形状、大小和组合方式所决定。由山体构成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环境正好是挡风聚气的最好方式。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综合考虑是风水选址的基本模式,也是古人对地域综合体的初步认识。

本文意在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风水进行考察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和借鉴,而不是提倡和应用。既不盲目的信仰也不空洞的批判,正视它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对今天的学科发展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姜玉珍.《中国古代风水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团结出版社,2004年

[3]何晓昕等.《中国风水史》,九州出版社,2008年

[4]李山译注.《管子》,中华书局,2009年

[5]黎翔凤撰.《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

猜你喜欢
风水理论
风水吉兆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风水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一只风水罐的知天达命
室外雕塑与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