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领初探

2015-10-21 17:17陈芳草何先军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1期
关键词:温控大体积混凝土基础

陈芳草 何先军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高楼、大型建筑层出不穷,建筑物基础朝着大体积方向发展。大体积施工不当容易出现裂缝,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预控。本文分析了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并探讨了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领。

关键词: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控

一、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如箱形基础和筏式底板,有以下特点:(1)均为地下或半地下建筑,有防水要求,钢筋混凝土必须控制裂缝开展,一般不存在承载力不足问题。(2)结构形式常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温差和收缩变化复杂约束作用较大,容易引起开裂。(3)超静定的地下建筑结构,一般都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有较大的安全度,控制温度收缩作用是控制裂缝的主要因素。(4)混凝土标号高,水泥用量多,水灰比大,收缩变形较大,经常会出现收缩裂缝。(5)这些结构一般均为配筋结构,其构造配筋率约为0.2%~0.5%,控制裂缝必须考虑钢筋作用。

二、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领

(一)材料要求

要获得性能更好的混凝土,必须从原料上就对其进行严格把关,而对于普通混凝土来说,主要是对水泥和骨料进行把关。

在水泥的选择上,首先应该考虑其强度和耐久性、防渗透性等要求,为实现这些要求,应该尽量选择矿渣水泥和火山灰水泥等,严禁使用安全性能不合格的劣质水泥。而且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庞大,用料多,所使用的水泥量也很多,这种情况下,还是必须保证水泥的质量,而不能因为要降低成本而采用价格低但质量差的水泥。水泥在进入工地和投入生产前都必须进行检查,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骨料的选择上,要分粗细骨料两种进行筛选。对于细骨料来说,应该对其含泥量进行管控,最好在3%以内,其细度模数应在2.6~2.8之间,同时应该控制细砂以0.3㎜筛孔的通过率为15~30%;0.15㎜筛孔的通过率为5~10%。而对粗骨料来说,情况有所差别,由于粗骨料主要在混凝土中起骨架和和支撑作用,所以其颗粒较大,实践中一般由卵石和碎石两种组成,应该对其在掺配比例方面进行把握,最大颗粒 小于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同时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进泵效率和减少水泥浪费,粗骨料中的有机杂质必须得到严格控制,含泥量必须≤1%。具体实践中应该按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等国家在这方面的规定进行质量把关,确保最终成型的混凝土质量较好。

在外加剂的使用上,正确合理使用外加剂也是控制温度裂缝的重要措施之一,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外加剂的正确合理使用,比单纯地靠改善外部条件,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适当掺用粉煤灰,可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性、减少收缩,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强度等。

(二)确保泵车、搅拌送输车正常运输

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是混凝土堵塞,为了充分发挥泵车的效率,确保管道输送畅通,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混凝土的级配管理和坍落度控制,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在搅拌运输车在卸料前,要高速运转1min,使卸料时的混凝土质量均匀;要严格泵车管理。在泵送过程中,气温较高时,如连续压送,工作油温可能会升温到60℃,为确保泵车正常工作,要对水箱中的冷却水及时调换,控制油温在50℃以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工作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采用在混凝土内不同部位埋设铜热传感器,用混凝土温度测定记录仪进行施工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测。测温点的布置要便于绘制温度变化梯度图,可布置在基础平面的对称轴和对角线上。测温点应设在混凝土结构厚度的1/2、1/4和表面处,离钢筋的距离应大于30mm。铜热传感器也可用绝缘胶布绑扎于预定测点位置处的钢筋上。如预定位置处无钢筋,可另外设置钢筋。由于钢筋的导热系数大,传感器直接接触钢筋会使该部位的温度值失真,故要用绝缘胶布绑扎。待各铜热传感器绑扎完毕后,应将馈线收成一束,固定在钢筋上并引出,以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馈线受到损伤。待馈线与测定记录仪接好后,须再次对传感器进行试测检查,试测完全合格后,混凝土测试的准备工作即告结束。

(三)增配构造钢筋抑制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除应满足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還应增配承受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及控制裂缝开展的钢筋,以构造钢筋来抑制裂缝。尽量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方式(采用直径8~1Omm的钢筋和100~150mm的间距比较合理)。混凝土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之间。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增加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

(四)混凝土浇筑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顺序的安排非常重要,对于房建大体积筏板基础而言,由于基础宽度长,在现场搅拌的条件下,一台泵输送混凝土量有限,同时泵送混凝土塌落度相对较大,厚筏基在震动棒振捣的情况下混凝土可流淌12~15米,即使浇筑顺序安排合理,也难免会出现冷缝。为了防止出现冷缝,以房建工程经常出现的两种筏基为例,介绍其控制措施。(1)有梁式筏基:在梁的迎混凝土一侧加钢丝网来阻挡混凝土流淌过远,钢丝网的高度视筏基厚度和两道梁之间距离而定,满足混凝土施工不出现冷缝即可。但同时要尽可能的使分层浇筑薄,以利于水化热的散发。(2)平板式筏基:平板式筏基一般采用上下双向钢筋网片,筏基比较厚,上下双向钢筋网片之间空间比较大,工人可在下部自由操作。为防止混凝土流淌过远,可在筏基下部设临时阻截带,临时阻截带可用模板加方木钉成三角支架,步步向前推进,以不出现冷缝为准,同时要尽可能的使分层浇筑薄,以利于水化热的散发。

(五)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坑底。在混凝土垫层在施工时,预先在横向上做出2cm的坡度,使大部分泌水顺垫层坡度通过两侧模板底部预留孔排出坑外。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脚接近顶端模板时,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即从顶端往回浇筑,与原斜坡相交成一个集水坑,另外有意识地加强两侧模板处的混凝土浇筑强度,这样集水坑逐步在中间缩小成小水潭,用软轴泵及时排除。采用这种方法排除最后阶段的所有泌水。

(六)温度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根本在于内外温差较大,因此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可有效的降低混凝土的开裂。具体措施如下:(1)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温度监测点应该布置好,测温点水平面距离控制在5m以内。测温点应该在振捣前布置,用钢筋固定,且应该标注好。(2)采集温度监测数据。在混凝土的浇筑振捣过程中,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为1h;在完成混凝土浇筑振捣后前4d,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为2h,5~10d内,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为4h;11~15d内,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为8h;16~28d内,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为12h。(3)控制养护。混凝土养护在完成混凝土浇筑24h内。保温材料为塑料薄膜和麻袋,专人养护。(4)在混凝土降温阶段进行温控监测,在浇筑后3~6d,出现大体积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度。最初,混凝土升温较快,当温度达到最高值后,进入降温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白林.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施工裂缝控制技术[J].陕西建筑,2012年第05期.

[2]池侃.实例分析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新材料新装饰,2014年12期.

猜你喜欢
温控大体积混凝土基础
基于小型化的功放单元和温控箱结构及散热设计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智能风扇技术在冷却X射线管组件中的应用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工业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分析
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蔚汾河特大桥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