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6例临床护理

2015-10-21 18:15黄德美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黄德美

【摘 要】目的: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及临床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展开探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则此基础上接受胺碘酮治疗,期间给予两组患者心理、用药、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并对其治疗效果展开统计与评价。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展开胺碘酮治疗,并给予其针对性护理,可充分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疗;临床护理

室性心律失常(VA)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一项心率失常。其中,心律失常指的是患者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节律以及激动次序等出现异常,不仅可发生于心脏病患者,正常人同样存在发生的可能。当病情严重时,还会对患者心室排血功能产生直接阻碍,甚至导致死亡[1]。当前,临床在治疗VA患者时,主要采取胺碘酮治疗的方式,此种药物对致命性室速、伴发综合征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可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在此种情况下,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26例室性心律失常为例,就其胺碘酮治疗与临床护理方法展开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6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3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3.8±7.4)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3.4±0.8)年。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得到确诊,包括频发多元性早搏、连发室性早搏以及阵室性心动过速等患者,排除甲状腺疾病、因药物导致心律失常的患者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及利多卡因等药物,连续治疗两周。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碘酮治疗治疗,具体操作为:让患者每天口服0.4g胺碘酮,分为两次服用,经过一周治疗后,将剂量改为0.2g,同样分两次服用,维持剂量,再连续治疗一周。在治疗期间,给予两组患者心理、用药、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并对其血压、心電图变化,尿常规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成对室早、短阵室速等表现完全消失,室性早搏的减少幅度大于90%;

有效:患者成对室早的减少幅度在80%以上,室性早搏的减少幅度大于60%;

无效:患者依然存在成对室早、短阵室速等表现,室性早搏的减少幅度不超过40%。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采用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观察组中,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发生率为15.4%;对照组中,恶心呕吐3例,腹泻2例,失眠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13 7 2 4 69.2

观察组 13 11 1 1 92.3*

(注:相比与对照组,*P<0.05)

3.结论

作为一种常用的广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可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有效控制,大大降低其致残率及死亡率。经大量研究得知[4],患者在应用胺碘酮后,可消除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原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症状,大大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药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除了要对胺碘酮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应在服药期间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心理护理干预: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患者会存在紧张、悲观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变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考虑到这一点,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及时的鼓励与安慰,在将其不良情绪消除的基础上,促进其治疗信心的建立,进而积极配合临床的治疗与护理[5]。

(2)用药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呼吸频率及意识状态等进行持续监测,同时每日观察并记录混着心律、12 导联心电图及Q-T 间期的变化情况。在使用胺碘酮后,患者如果出现心率减缓的情况,就需要及时告诉医生变化的情况,并及时推注阿托品后,以缓解症状;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头昏乏力的症状时,则需合理应用多巴胺,以恢复血压水平。

(3)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服药、日常生活等进行正确指导。由于服用胺碘酮后,少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会发生胃肠道反应,因此,护理人员需指导其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尽量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低胆固醇、低脂肪食物。此外,还需将有关室性心律失常的知识及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就等情况详细告诉患者,在将其疑惑消除的基础上,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自身康复。

综上所述,通过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展开胺碘酮治疗,并给予其针对性护理,可充分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海平.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5(30):1422-1433.

[2]李巧春,李巧华,肖景刚.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4):155-156.

[3]武彦秋.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小儿室性心律失常26 例临床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01):43-44.

[4]苗金霞.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2011,18(05):106-108.

[5]刘华容,汤晓辉.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8例临床护理[J].当代医学,2014,16(04):119-120.

猜你喜欢
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探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分析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