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预习后的数学课

2015-10-21 19:24潘松梅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假分数因数交流

潘松梅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书上的知识,有一些优秀的学生甚至还对这些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把所有的新知识都一一呈现,而是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还要注重拓展和延伸,力求使学生在预习后上课既觉得轻松,又能有更多的收获。我们课题组在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实践,并在一起交流思想,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师生共同喜爱的课堂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 导入、揭示课题

根据课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直接开门见山,也可以结合常规教学的方法,先复习铺垫,再进行预习检查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探索新知中去。

二、检测预习效果

预习的检测尤为重要,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又便于教师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已掌握的情况,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检测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2.简单计算题的掌握情况。

3.知识的具体应用。

4.问题的提出。

检查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自己的教学重难点,从而让课堂更高效。

三、研讨新课

因为学生对新课已经进行了预习,他们已收获了一定的知识,只是他们收获知识的多少不同而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针对学生预习时出现的争议或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定等稍微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作些适当的补充。这样无形中起到兵教兵的良好效果。

四、质疑、解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预习笔记中设计一栏是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后,他们可能又懂得了一些问题。这一环节中解决学生在交流后仍然感到困惑的问题。刚开始学生可能不怎么会提问,好像没困惑,教师要有耐心,让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做引路人,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题可问。

五、课堂练习

设计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交流反馈,巩固所学的新知。要注意的是预习时的练习题一定要当堂反馈,以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因此,在讲新授课时,教师首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然后 “以学定教”,把握教学起点。总的说来,预习后的数学课堂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倾听 有些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看懂,教学时教师就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同时引导学生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要真正理解“为什么”,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我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学生预习后感觉很简单,举出几个例子也是小菜一碟,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含义,我让学生用图画的方式表示出二分之三和一又四分之三,结果多数学生傻眼了,他们会画真分数,可是对于假分数、带分数就不行了,结果二分之三有的画成三分之二,带分数连画都不会画。于是通过几幅错误的展示,学生终于明白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含义,这样的效果是过去没有进行预习所达不到的。

2.学生道不明,教师就点拨 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形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不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台阶”,重点组织“攻关”,“深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比如在讲“求一个数的因数”时,学生大部分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但就是归纳不出方法,于是我带领学生再次领悟找因数的过程,在不同的结果中发现相同性——哪两个数相乘得到这个数,这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在学生恍然大悟时,再次趁势利导让学生看书,书上已经归纳出来了,不过学生没有发现,从而为学生再次进行了一次预习方法的指导。

3.书上“看不到”,教师要补充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预习时不可能深入教材。有些隐性知识,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通过预习有时是感悟不到的,因此教师就应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进而把握教材,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識的发展点,在课堂上适时补充,或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向学生渗透一些隐含的规律;或引导学生思考有无新的发现,有无更好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把握动态“生成”,调整教学“预设”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理念对待每一节经过预习的数学课,让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和谐共存。教学时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学生通过预习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各种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和 “深层次的体验”都在无形之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时我们应该去敏锐地捕捉和把握这些有效的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对教学预设做出调整,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向纵深发展;对于学生预习中的困惑,教师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探索的主线;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机迸发的灵感,教师要做出合理的引导。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假分数因数交流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如此交流,太暖!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饼(真分数与假分数)
交流平台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交流平台
假分数变身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