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 激活课堂

2015-10-21 17:20黄晴芬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有效追问原则

黄晴芬

摘 要:“教什么”的问题是目前语文教学包括阅读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走出语文教学的低效,当务之急是在教学中强化“内容”意识,明确“教什么”,走出随意追问的误区,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分析追问应遵循的原则及追问方式,探讨追问的有效性,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有效追问;原则;方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大多数执教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也正在努力实践。但课堂是充满变化的课堂,往往学生的思维可能与老师的设想相去甚远,有时甚至与课堂内容背道而驰,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的追问就显得十分关键。

何为追问?追问是指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或课堂生成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好的追问能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质疑,促进学生深入探究,使其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有效追问应遵循的原则

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深化与补充,目的是追求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多次追问不等于“满堂问”。“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有时看上去很美,很活跃,实质上学生因疲于回答而缺少自己真正思考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追问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有效,有效的标准就是能否激起学生内心自觉地思考。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课堂追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教师的引导意识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所以教师在动态的课堂追问中是具有引导性甚至控制性作用的。《渔父》教学中,教师问道:“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学生的回答很有“分量”,他说,屈原的死毫无价值可言,因为他的死既无法挽回楚国的振兴,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才干,唯一能说明的就是他的愚蠢。假如此时教师不做任何引导式的追问,就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

2.追問要明确

追问要明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追问的内容要明确。追问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因此所有追问的着力点都应落脚到目标上,学生应在教师有的放矢的追问中一步步向教学的重点难点靠近。但如果“不管问题有无思考价值,是否与目标一致,都一味‘对话下去,结果‘对话在目标的淡化中随着无结果的争论走向无效”,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教师要使追问的课堂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二是教师语言的指向性要清晰。这一点是建立在追问目标明确的基础上的,是它的外在表现。语言指向的清晰,就必然要求执教者语言简洁明了,能够一语中的。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回答问题或回答所能达到的水平。问题设计,应尽量避免用结构复杂的、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化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措辞精练,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以达到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3.因人、因问题而异

即使是同一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理解水平以及思考水平也是不同的。根据追问的难度,选择合适的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获得一种学习的自豪感,从而对课堂保持一种专注。我们可以让思考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一些思维要求低一点的内容梳理式的追问,如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有哪些变化?思考水平较高的学生就可以做一些总结归纳性追问、深度追问,如祥林嫂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这表明了什么?

4.把握时机,准确切入

课堂教学追问的时机转瞬即逝,只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提出,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提高追问的效果。在引导分析司马迁时,我问:司马迁为什么选择受辱?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是为了完成《史记》,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如果我抓住时机追问:司马迁为什么非要完成《史记》不可?难道《史记》对他仅仅意味着人生价值?那么学生对司马迁的品格将会有更深的认识,也将会真正认识司马迁的价值绝对不在于《史记》本身。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准确抓住追问时机,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学习的佳境,看到美妙的风景。

5.追问频率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教师高频率发问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得模糊。而且如果执教者对学生一次性提问过多,也会导致学生对问题产生畏难心理,还会使课堂呈现出一问一答的现象而导致其他学生处于无所事事状态。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追问的度,针对全班学生的追问和针对个人的追问在度上是有区分的。

二、选择有效追问方式

追问目标不同,追问对象不同,追问内容不同,执教者采用的追问方式也会不同。合适的追问方式不仅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文章的核心,还能比较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而言,采用较多的是以下几种追问方式。

1.内容梳理式

内容梳理式主要针对筛选信息,对文意内容进行浅层归纳这一类较为基础的问题。一般是在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陌生的情况下或课文较长时使用的一种方式。

如在执教《牲畜林》一文时:

师:主人公朱阿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小丑式的人物。

师(追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从课本上找到关于朱阿的描写,以及他所做的事情,这就对文章整个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筛选。

在执教《半张纸》一文时:

师:“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忘却竟然需要下决心,这表明了他离开这里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不舍但又不得不放下的一种复杂的情感。

师(追问):在这个他现在必须离去的房子里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让他如此徘徊呢?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实质上就是对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做了一个重新的回顾。在重新回顾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板书,学生会很轻松地理解主人公因为爱得深所以必须得离去的复杂心理。

2.假设式反追问

假设式反追问,是指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逆向的假设性推断。这样一种推断方式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引导学生考虑一些未曾涉及的情境。

师:借煤的方式有很多种,“我”选择了骑桶,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样快,而且可以表明自己的确没有一丁点的煤了。

师:结果借到了吗?

生:没有。

师(追问):那假如我不是骑着煤桶去的呢?效果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可能还没到煤店就冻死了。如果没有冻死的话,那么也应该是一副快要冻死的样子。

师(追问):假如再加上几句打动煤店老板的话,那么是不是就能借到煤了呢?

生;应该是的。

师:我想也应该是的。因为“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可是“我”为什么不提着煤桶去可怜地赊煤,而选择骑着煤桶高高在上呢?难道是有比借到煤更重要的东西吗?

此时,学生陷入沉默,重新审视骑桶借煤和提煤桶借煤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一步探讨“我”借煤时的一种心态,进而深入文章的核心。

又如《礼拜二午睡时刻》:

师:从火车上一直到神父的家里,母亲一直是怎样的表情和怎样的语气?

生:沉默而严肃的表情。简洁平静的语气。

师(追问):难道母亲不痛苦吗?假如母亲一直饱含泪水,甚至是大声哭泣求神父同情,那样会不会更好?

哭泣是一种痛苦的宣泄。但是选择隐忍是坚定表明自己儿子承受了本不应该的屈辱,也是对自我尊严的维护。本就清白,何须同情?所以母亲的隐忍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3.理由探討式

这是最为常见的追问方式,旨在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趋向深刻。在追问的语言上一般以“为什么”作为典型标志。

在执教《长亭送别》第一课时:

师:送张生赴京,离别宴席安排在什么地方?

生:十里长亭。

师(追问):暮秋天气,草木凋零,秋风萧瑟,为什么还要把宴席安排在野外?

(这是第一处追问。一是引导学生理解长亭这个意象包含的离别内涵;二是启发学生理解地点选择对情感表达的促进作用,假如不去长亭送别,张生与崔莺莺是无法给我们上演这出“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的缠绵离别戏,更无法欣赏到“道不尽离别情,写不尽凄凉景”的生花妙笔。)

……

师:去长亭送别张生的,除了崔莺莺外,还有哪些人?

生:崔莺莺的母亲和寺院住持僧。

师(追问):既是夫妻离别,他们俩为什么要跟着去?

(这是第二次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崔莺莺母亲的形象及崔莺莺遇到的障碍,从而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4.横向扩展式

横向扩展式可以是正反对比式,也可以是同类联想式,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关联点。比如,《阿房宫赋》《过秦论》这两篇文章都是探讨秦朝灭亡原因的,那么执教者就可以在上完课文后做拓展分析。如:一个朝代的灭亡,两位文学大家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横向扩展,还可以对作家不同的题材处理方式进行探讨。比如,《桥边的老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牲畜林》三篇文章同样反映战争对人生的毁灭与摧残,但这三篇文章带给人的感觉非常不一致,为什么会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呢?横向扩展式还可以是由己及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比如《我与地坛》,当讲到史铁生独自躲在荒芜里,静观破败中的生机,凝听花开花落的轻响时,我就曾问学生:你们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默享静谧,独自观花?当时,你的心情如何?当讲到史铁生面对母亲殷切的呼唤选择隐藏时,我就要求学生谈谈故意离家让母亲寻找的经历。

5.想象描述式

这一类追问方式比较适合一些细节描写或者诗歌鉴赏,能让学生在想象中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和进行情感投入,其实是让学生走进意境空间,走进情感。

比如在执教《项脊轩志》一文时:

师:归有光家应是书香门第,那么“诸父异爨”后,原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客厅现今如何?

生: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师:这样当有客人来时,将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甚至还会踩到……

(此处的追问,就是要求学生能从犬吠鸡鸣中去感受家道中落,在想象的对比中完成巨大的情感冲击。)

……

师:“顷之,持一象笏至”中“顷之”是什么含义?

生:一会儿。

师:归有光的祖母是一位小脚女人,她从阖门喃喃离去到持象笏至,竟然只用了一会儿的时间,请你描述一下她是如何走向归有光的?归有光看到去而复还的祖母又是怎样的表情和心理活动?

(如能描述准确,学生应该不难理解归有光内心深处的家业难以振兴之痛,也应当能理解著文时尚未能实现祖母殷切期望的愧疚)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善教者必善问,有效的课堂追问必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核心,紧随学生的思路和心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析,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彭万侠.明确教学内容走出浮泛“对话”.高中语文教与学,2011(02).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有效追问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三角函数的化简要遵循“三看”原则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创设
追问
在追问中生成数学课堂精彩
课堂有效追问例谈
把握“教学做合一”展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精品亮点”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