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和培养初探

2015-10-21 19:26胡少云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5期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初探开发

胡少云

摘 要: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学习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人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职能的不同,将其归为四个系统,即引导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定向系统。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初探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70-02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W.P.亚历山大(W.P. Alexander)首次使用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这一术语。在亚历山大等人的启发下,美国心理测量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在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认为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构成智力的基本能力,但是智力行为的必要因素,包含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在我国,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在1983年初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非智力因素引起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国内学术界对如何界定非智力因素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認为: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和。而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理想、意志、性格等。这些心理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系统,主要体现主体的意识倾向性特点和心理动力状态。

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归类

(一)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在学习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非智力因素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可以帮助学习者确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树立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及时调节学习者的心理行为,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因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又始终与智力因素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智力因素是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心理结构,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条件;智力因素对学习者的学习发挥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起间接作用;智力因素是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调控系统。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而非智力因素才有积极性;智力活动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活动。

(二)非智力因素的归类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具体指需要、动机、兴趣、理想、注意、品质、自我意识、意志、情感、情绪、性格、气质等。根据它们的作用、职能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归为非智力因素的四个子系统,即引导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定向系统。其中,理想、注意、品质、自我意识等构成引导系统,它们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主导和保证的作用;需要、动机、兴趣等构成动力系统,它们是激发学生内部动力朝着一定目标活动的作用;情绪、意志、情感等构成调控系统,它们对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性格、气质等构成定向系统,它们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和促进作用。这四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发挥作用。

三、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一)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和激励教育,开发和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引导系统

1、借助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学校一种客观存在的“亚文化”,总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和熏陶着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建设包含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感染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的载体。校园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温馨的图书馆、阅览室等,有助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约束学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学校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通过励志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理想和抱负

励志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信念的教育。它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激励教育为手段的教育方法。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励志教育。学校通过励志教育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战胜挫折,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二)通过激励、竞争和兴趣培育,开发和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

1、通过激励教育,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机制。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据笔者调查,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纯粹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个体性低级动机;第二层次是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和向上心理的中等程度的动机;第三层次是与国家、社会利益相一致的高尚动机。并且,这三个层次动机在大学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分别为33%、32%、35%。其中,占第二、三层次动机的学生比例人数达到67%,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流是正能量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认知不足,个体性学习动机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知识结构和职业兴趣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2、通过良性竞争,调动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既是学习者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源泉。高校在大学生中推行和倡导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可以激励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形成“我要学”,而非“要我学”的良好氛围。大学里的竞争,不单单只是学习成绩、分数的竞争,更多的是各项综合技能的竞争。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是大学生良性竞争的土壤,只有把竞争制度化、公开化、有量化考核标准,才可能杜绝为获取利益使用造假、欺骗等不良手段的恶性竞争。有了一个科学的、透明的竞争环境,就会不断刺激和调动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需要。

3、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第二课堂和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先进的、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不断运用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新器材来组织教学,彻底摒弃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枯燥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次要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把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得启迪,受教育,从而培养兴趣。再次是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教师通过网上答疑、网上心理咨询及网上论坛等形式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广阔的兴趣爱好。

(三)通过磨砺意志和情感教育,开发和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控系统

1、磨砺意志,培养大学生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越坚强,克服的困难的动力就越大。拿破仑曾说过:“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贝多芬也曾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悲观、动摇、软弱、自弃,只能使人走向平庸与堕落;只有培养坚韧的人格,才能战胜彷徨,走出逆境,获得成功。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项艰辛而枯燥的脑力劳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智力活动便不能顺利进行,智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创造力更无从谈起。坚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锻炼起来的。大学生要培养、磨砺意志力,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制定为之奋斗的计划;其次要笑面挫折、看淡逆境,豁达的面对人生。只有对待挫折、对待逆境有着正确的认识和乐观的态度,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会不畏艰难,敢于进取。

2、重视情感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状态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当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一致时,产生的情感是积极的、肯定的。如愉快、喜爱、满意等。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如悲哀、不满、厌恶等。积极健康的情感状态可以促进大学生精神振奋,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从总体上看是稳定的、积极和乐观的,但也存在明显的波动性。有的大学生心理上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焦虑、抑郁、失望以及困惑等负面情绪体验。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和情感疏导十分重要。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关心、理解和尊重,以情感人,以情动情;对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要及时给予调节和疏导,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四)通过自我完善和因材施教,开发和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定向系统

1、通过自我完善,培养大学生健全乐观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勤奋、直率、诚实、勇敢、细致、自信、谦逊、勇于创新等,这些心理特征对于积极向上,团结协作,攻克难关有着积极作用。大学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性格上的弱点会成为他们学习能力发展的障碍。性格软弱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很难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可能搞好学习的;自持天资聪颖而不勤奋好学的学生,也不可能学有所成的。因此,高校要多引导学生努力去自我完善性格,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笑面人生。

2、通过因材施教,弥补大学生的气质弱点

气质是属于人的性格特征之一。人的气质类型通常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多血质的特征表现为活泼、敏感、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兴趣容易变换、注意力容易转移等;胆汁质的特征表现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心境变换剧烈、情绪易于冲动等;粘液质的特征表现为稳重、安静、沉默寡言、反应缓慢、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等;抑郁质的特征表现为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等。现实中,能归入某一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人约占50%,其余都偏向于混合型。人的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但有积极和消极两个面,在不同的情况可以相互转换。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也有发展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气质特征,帮助学生分析和熟悉自己气质特征中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气质的优势,克服消极的一面;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因材施教”,以此来弥补学生气质的弱点。

参考文献:

[1]张墨英.努力开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J].江苏高教.2000(6).

[2]曹荣誉.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猜你喜欢
非智力因素初探开发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