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与集会

2015-10-21 17:17曾柳银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1期
关键词:妈祖会馆戏台

曾柳银

摘要:西南地区的天后宫既保留了闽南祠庙建筑的文化特色又与西南地域文化充分融合具有很高文化价值和建筑学研究价值。位于贵州镇远的天后宫因其保留完整规模宏大工艺精美成为同类建筑的代表。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将其与福建本土及西南地区的其他会馆建筑进行比对研究,试从商业文化、地形地貌、传统习俗等方面解析地域文化对镇远天后宫空间形成的影响。为具有传统空间形态的地域性建筑设计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天后宫,地域性建筑,会馆,戏台

一、 镇远天后宫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1、 舞阳河边的镇远古镇

镇远位于贵州省东部,处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中,是黔东门户。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位首府,1958年州府迁至凯里,改镇远为县。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码头12个,古驿道5条。

镇远古城的发展离不开舞阳河。舞阳河发源于苗岭腹地瓮安,又名"正阳江""镇南江"是著名的"五溪"之一。在此居住的少数民族被称为"五溪蛮"。在公路铁路进入苗岭之前,舞阳河畔的镇远曾是云贵高原与中州大地的重要枢纽。历史上有"湘楚孔道"、"滇黔咽喉"之称。甚至是东亚诸国往来京师的必经之地。位于舞阳河的"祝圣桥"上的风雨亭上刻有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搓撑斗出。辟开重夷路,缅人骑象过桥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镇远曾经作为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被称为"大木材时代"丰富的木材吸引福建商民来到舞阳河流域,大量的物資在镇远集散。木材、桐油、生漆、棕片等土特产由此下水,源源不断地运往长江沿岸乃至世界各地。

2、 天后信仰在镇远的兴起

天后宫发源于我国福建莆田,原是为了纪念妈祖林默,祈求保佑出海人员及船只安全而修建的寺庙。天后信仰原集中在沿海一带,是一种海洋性的民间信仰。明清之际,儒释道三教对于妈祖信仰的渗透改造基本完成,妈祖不仅成为全国性的海神,还成为具有:助战、赐福、送子、主宰天气、保护漕运等作用的多功能神。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妈祖的加封赐谥,妈祖信仰从民间信仰逐渐转为官方信仰,列入国家的祀典。

二、 商业文化主导下的空间形制

1、 馆场结合,水路相生

天后宫作为一省会馆是在诸多社会要素合力之下产生的,是"封建商品经济与封建宗族制度以及世俗地方文化相融的产物"。[2]因而天后宫的选址综合反映了商业贸易、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需求。镇远天后宫与场镇、码头的关系方式反映了商业活动和会馆建筑的紧密联系。

作为一省势力范围的标志,会馆的选址往往是在城镇中的关键节点。在西南场镇中这一点非常明显。选择基地时往往会请堪舆师参与选择。镇远天后宫背靠石屏山面朝舞阳河,大门朝南,保证视线开阔阳光充足,亦满足中国传统风水学说。同时,天后宫靠近镇远主街,位于民主街中部,主体建筑群高出街道8米左右,居高临下,统揽全局,充分彰显了本省的政治实力。

2、 集中布局,演市互换

镇远天后宫的功能布局与闽南天后宫有很大不同。闽南地区天后宫建筑要求层级分明,以台南天后宫为例,整个建筑群分为了三进院落,三川门、拜殿、正殿与后殿,是面宽三开间的四殿两廊式配置。并分别供奉有天上圣母,随祀千里眼、顺风耳,圣父母、月老、及阿弥托佛、释迦牟尼、药师佛、观世音菩萨等神灵。相比之下,镇远天后宫整体布局紧凑,入口牌坊之后即为建筑群的核心空间:中央庭院。庭院南侧为戏台,北侧为正殿,正殿四周环绕小天井和辅助用房,两侧厢房均两层供住宿用,设外廊可于楼上观演。

形成这两种布局差异的原因,除了地形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天后宫承载的功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传统天后宫是以宫庙建筑为依托,主旨在于祭祀妈祖和祈求福祉。移民文化下的天后宫在祈求平安的同时更重要的职责是为同乡提供交流互助的场所,团结乡民联系乡情,因此,移民文化下的天后宫承载了更多的观演和商贸活动,弱化了神灵崇拜。

三、 地形地貌影响下的剖面法则

1、 依山就势,轴线偏移

西南地区多山地因地形制约建筑建造难度大,而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智慧化困难为优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空间。

传统天后宫的设计讲求中轴对称,如福建莆田的天后宫、台湾台南大天后宫,都严格遵循了空间的轴线对称关系,而镇远天后宫的周线则更加灵活,码头与天后宫入口牌坊形成入口轴线,戏台与正殿形成统领整个建筑群的主要周线,这两个轴线相互平行线性延展,在保持主轴线明晰的同时利用次轴线将建筑群与街道、码头等关键节点联系起来。

结合建筑剖面上看,从码头到正殿,有三次停留,一次转折,由台阶相连,逐级升高。分别是从码头到正街,正街到入口牌坊,牌坊到庭院,庭院到正殿。连续而有节奏的空间转换,逐渐烘托出神灵崇拜的氛围。

2、重点突出,虚实结合

戏台无疑是整个镇远天后宫建筑群里最具特色的部分。从街道上空悬挑而出的戏台和凌空翘起的飞檐形成整个街道的空间高潮。与常规戏台不同,镇远天后宫戏台采用了吊脚楼,一半坐于庭院平台上,一半悬空落柱于4米多高的石砌台基上。整体形态秀丽,颜色典雅。戏台临街明间挑出半阳台可向外俯瞰民主街和舞阳河。屋顶歇山出如意斗拱,起翘较陡,成为视觉焦点。戏台内有凿井,台口较低,朝庭院敞开。底层开辟为茶座将空间充分利用。

四、 传统习俗规劝下的构架则列

1地域建构

在福建的宗祠建筑中封火山墙是必要的组成部分。除了有防火的实用意义外还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根据金木水火土不同的属性对应不同的形态。这种岭南建筑的重要元素在贵州地区传统民居中并不常见。连绵起伏的封火山墙成为各种移民会馆最有识别性标志。镇远天后宫正殿与庭院之间采用了金形封火山墙中间留出三开间

2风水数理

祠庙建筑尤其讲究风水,除了对选址布局的考究,数理也是重要的部分。中国传统中数字以9为尊。所以在天后宫的建筑构建法则中处处可以看到以9和3的倍数。如正殿与庭院之间有9级台阶。入口石牌坊与商业街之间台阶为27级。正殿的如意斗拱有三层出挑凿井为三层八边形分别以边和角相交。

3装饰艺术

天后宫正殿木雕精华集中表现在门窗和戏台的装饰构建上。正面六合隔扇门均有细腻木雕采用了双面透雕工艺。正殿前楹两侧窗雕亦是双面雕。葵花图案,高度密集,为殿内营造出一种肃穆、神秘的宗教气氛。而正殿后楹前檐窗雕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这些雕刻带有福建民俗文化特征,如福寿纹窗雕、夔龙纹窗雕、石榴纹窗雕、寿桃纹窗雕等反映出福建文化特色。 戏台台口的浮雕则以叙事为主,波涛翻滚,船帆涌动,线条流畅描述了妈祖于风暴中救助落难船只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民俗性。

五、 结语

镇远天后宫的是福建客商及闽文化在内陆地区留下的印记,是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化兼容的象征。天后宫的选址布局空间处理和细部装饰等方面展现了镇远的商业文化、地形地貌、传统习俗带来的地域化影响。天后宫为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地域建筑设计方法提供了启发。

References:

[1].陈蔚与胡斌, 赏析巴蜀会馆建筑. 四川建筑, 2004(03): 第23-25页.

[2].陈尚胜, 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 清史研究, 1997(03): 第49-60页.

猜你喜欢
妈祖会馆戏台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观林家嘴村萝卜坯戏台
圆明园戏台考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
“乡土之链”话会馆
美法院判决“中华总会馆”撤旗案
人在他乡为异客北京会馆游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