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类型探讨与展望

2015-10-21 17:17李纯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1期
关键词:类型展望

李纯

摘要:随着工业污染的日益严重化,很多地区的环境都表现出了严重的恶化态势,这并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提前导致我国陷入环境恶化的困境。在目前,很多污染都可以控制,只要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方法,就能够完成低碳生态城市的转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多,环境承载力也在逼近极限,应通过特色低碳城市的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特色低碳生态城市还需要在标准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有所明确,这样才能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各种阻碍和问题。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类型;展望

相对于一般的城市而言,特色低碳生态城市主要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战略,建立的一种新型城市。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符合居民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较多的建设,在多方面满足了居民生活、工作、娱乐、休息的需求。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一种良性循环的体现,能够长久的为居民服务。除此之外,在建设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设立阶段性的目标,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才能促使特色低碳生态城市获得更大的进步,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在此,本文主要对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标准与未来进行讨论。

一、 中国特色低碳城市的探讨

(一)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

低碳生态城市在目前是国家所倡导的建设城市类型,其主要是围绕着能源消耗、经济模式、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和生态理念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比较高级的符合人居系统。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低碳生态城市符合当下的人口增长需求,一方面可减少环境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在特征方面,低碳生态城市与以往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低碳生态城市的复合性特征比较突出。该类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将低碳和生态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将生态绿化作为发展的方向,可以促使城市的空气、环境、交通、居住等多方面发生改变。其次,多样性突出[1]。低碳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具有与生物相类似的多样性,分别表现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第三,循环性突出。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会在有机、良性循环方面努力,通过营养循环、物质循环、价值循环等建立,完成城市整体的生态循环。

(二) 低碳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国家虽然积极的倡导并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但取得的成果并不是特别的理想。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看,低碳生态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比较多的。首先,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人口持续增多,建筑密集度增加,如果重新规划城市,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大,成本较高。其次,低碳生态城市在很多方面虽然具备了框架和模型,但未得到大众的支持。在开展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努力和帮助,相关部门的支持、政策法规的制定、群众的认可等等,都是未来的较大挑战。第三,我们在建设或者是规划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固有的工程、规划、建设方案等发生冲突,如何避免冲突是将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 现行的标准

低碳生态城市是将来必然要发展和建设的城市,如何确保现有的工作能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目前比较重要的问题。相对而言,低碳生态城市的现行标准仅仅是表现为一般的成绩,未做出突出的成绩。综合而言,低碳生态城市在现行标准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成绩一般。污染物在城市当中的数量与日俱增,通过相关的条文和规范,做出了强硬的规定,总体上的污染物数量减少,但减少的速度不理想。第二,积极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成绩一般。多数城市都意识到了低碳生态城市的积极作用,因此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规划。由于长久的发展积累了较多的问题,低碳生态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现行标准条文多,执行少。城市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由于目前的工作未得到理想的成绩,因此多数的标准都成为了表面条文,未得到贯彻执行。

二、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标准

城市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进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与可持续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距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特色低碳生态城市,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徑。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低碳生态城市的类型较多,不同的国家需要在不同的低碳生态城市方面努力建设,才能推进国家的全面进步。在此,本文主要对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标准进行论述。

(一) 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干预,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不同的干预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技术作为当下的第一生产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是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类型。例如,由英国人设计、阿拉伯国家投入所建设的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获得了世界的关注。该城市位于阿拉伯国家境内,共计投入了220亿美元。该城市融合了现阶段所有的先进技术,并且在居住人口方面,仅仅设定为5万,虽然非常昂贵,但前景较好[2]。可惜,由于金融危机的作用,导致该城市的修建还没开始多久,就停滞不前。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是我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一种,但在影响因素方面过多,现下不建议修建。

(二) 适用宜居型生态城市

相对来讲,适用宜居类型的生态城市,对我国来讲是一个挑战。目前,国家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各种污染持续严重。通过建设适用宜居类型的生态城市,能够在很多方面完成国家环境的转变和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发展[3]。但是,适用宜居类型生态城市的建设,其难度是比较高的,不仅挑战了拥有的技术和设备,同时还在挑战当今恶化的环境,这是一步转危为安的城市建设方案,如何操作还是有待商榷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建设适用宜居类型生态城市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将第一个适用宜居类型的生态城市,建设在盐碱地上,如果获得成功,势必会对以后的特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产生极大的积极意义。

(三) 逐步演进式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的出现,并非偶然情况,而是根据现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所提出的,能够符合将来发展的城市类型。我国在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地区的条件不同和实际需求,除了上述的两个类型外,还在积极的建设逐步演进类型的生态城市。该类型的城市是根据现代化发展来演进建设的,既没有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又能够持续的发展,总体上比较符合我国的发展道路。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逐步演进类型的生态城市,符合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在不断改善污染的过程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子孙后代谋福,真正意义上贴合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未来展望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很多方面的建设工作都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从现有的工作来看,目标的设定不宜太高,而是要与国家的发展相符合。以往的建设工作中,由于做出了错误的指示和达不到的标准,导致国家陷入了恶性循环,即便后来有所缓解,依然对现阶段的城市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在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吸收以往的错误经验和道路方向,根据现阶段的要求和社会发展,促使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在此,本文主要对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未来展望进行论述。

(一) 生态城市规划与国家"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

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在将来取得高标准的和谐状态,特色低碳生态城市需要与国家的"两型社会"互相支持,促进良性循环的建设,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认为,该项工作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基础,分步骤、分阶段、重点突出地开展以城市为单位的"碳减排"与"碳补偿"行动,短期内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中长期力争实现保持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第二,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使城市的增长模式发生转变,建立起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第三,通过低碳生态城建设,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与升级,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引导低碳消费模式。第四,要建立全面的合作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100个以上的城市将生态城市作为自身发展目标列入城市长期发展战略中[4]。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5]。

(二) 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的大国,在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单凭政府单位的努力,根本无法得到理想的成绩。今后,我们应积极的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从多方面来完成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在其中融入较多的内容,为社会居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本文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建设特色低碳生态城市,应像绿色建筑一样,使设计师、建造师、物业管理、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包括业主均参与在内(业主的态度和行动是最重要的),使各方形成共识,才能推动绿色建筑、生態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市民的意识,生态意识必须先行。必须本着"干中学"的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注重"从下而上"的创新途径。

总结:本文对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标准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从现有的工作来看,特色低碳生态城市是非常可行的,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相对而言,现阶段的社会环境、百姓需求、国家建设,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特色低碳生态城市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建设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建立良性循环机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出必要的努力,早日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迅.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J].城市规划,2014,S2:77-83.

[2]朱曙光,秦莹,方廷勇.合肥滨湖新城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建设路径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4,06:91-95.

[3]雷刚,吴先华.基于发展阶段的低碳生态城市质量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01:155-161.

[4]钟永德,石晟屹,罗芬,罗伟亮.杭州低碳生态城市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06:117-123.

猜你喜欢
类型展望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