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几个问题研究

2015-10-21 17:17张雍容吴青松吕俊慧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张雍容 吴青松 吕俊慧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也是值得讨论的重点话题。近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已经被人们所认同。本文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出发,阐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了中国特色文明建设的路径问题及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前 言:新时期以来,我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已经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我国领导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报告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社会,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始终致力于建设幸福美丽的和谐中国,关于中国特色生态文件建设理论掀起了学术理论和实践浪潮。

1.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本质内涵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出现已经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现对于生态文明概念界定,学术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才能为更好的实现它做出有效的措施。

1.1生态文明的本质含义

首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要解决的课题。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相互渗透使各国关系愈发紧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与国外交往日益频繁、遭受生态环境的风险也随之加大。由于国人环保意识的缺乏,加之国内第一二产业的刚性需求与环境承载负荷上限,對于生态文明的欠账与人民对于高水平生活环境的需求,所有这些矛盾都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

1.2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其一,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命题。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呼唤。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又蕴含其解决之道,广大理论工作者在经济建设实际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研究中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2.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了生态文明,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整体形态,从"二位一体论"到"三位一体论"再向"四位一体论"的转变。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同的高度必然有其内在的动因和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影响。

2.1生态问题威胁人类生存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伴随而来还有资源消耗的剧增。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环境保护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自然资源也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得毫无导向性可言,这一切使国内生态危机全面爆发,食品安全、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此起彼伏,暗涌不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反思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适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符合国情,同时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2内在统一的必然要去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都坚持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在我国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严峻考验之时,提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世界是极为必要的。追本溯源,正如潘岳所言:"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社会主义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3.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问题及启示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等。面对如此复杂而又"中国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根本出发点,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设路径,从而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3.1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系

首先,坚持"发展科学的先进生产力"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相统一。"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断被改革并由于最终难以承载生产力而被突破--发生生产关系的革命。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又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一切从实际国情出发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大国责任统一。

3.2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唯物史观揭示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在充分保障劳动者地位、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前提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创造价值的源泉和劳动者的地位,劳动者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对劳动者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改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只有首先被劳动者正确认识、掌握之后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渗透性要素,从而间接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价值。

3.3尊重客观规律、深化对于国情的认识

马克思将生产力定义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改造"意味着尊重客观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使人类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基础,为人与自然全面的和谐共生指明方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遵循的一贯原则。

结 语:总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和政府治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和创新,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而深刻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的发展另辟蹊径,这其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逐步的发现、认识与解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还有研究、探讨和拓展的空间,能够更好的为党和政府解决现实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生态建设一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范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李彩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4.

[3]谭超.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

[4]韩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王卓.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2,01:11-12.

[6]张美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07:129-132。138.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