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文化”

2015-10-22 23:01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 2015年4期
关键词:孙家代际贫困地区

张永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前四个月,至少两次提起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4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那么,如何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很多人回答是文化扶贫和产业扶贫。在笔者看来,扶贫先扶智,文化扶贫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关键。

在贫困地区,人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资源的贫困,即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

“文化贫困”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贫困”。贫困地区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如果愿望或目标超出了他们生活现实的范围,他们总会抱着传统观念不放,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失望和无奈,而不是积极地去进取。因此,对于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文化扶贫”扶的是一个观念,一个素质。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情中有这样两个片段:一是孙玉厚告诉大儿子孙少安,孙家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穷命是不可更改的,但孙少安未向命运屈服,历尽波折,终于靠开办砖厂,带领双水村群众走出了贫困;二是孙家两个孩子孙少平、孙兰香靠读书,一个当了煤矿工人,一个考上了名牌大学,彻底改变了命运。

尽管这是小说的情节,但这两个片段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一则要靠教育,二则要靠产业。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多少贫困人士的梦想。很多家庭祖祖辈辈、几代人处在贫困的水深火热中,看不到头,就像孙玉厚、孙玉亭这一辈人一样。他们每个人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孙少安一样,在他这一代能摘掉贫困的帽子,生活得更加体面。

尽管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往的扶贫观念,让贫困很容易陷入怪圈。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百事通。这说的就是基础设施对扶贫的重要性。但是恰恰相反,越是贫穷——基础设施越落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难以找到脱贫的路子——贫穷。周而复始,陷入这样一个怪圈

分析其原因,我们现在大多数地方的扶贫还是按部就班的在产业和资金上做文章,没有扶到另一个关键上,这个关键就是文化扶贫,也就是人的扶贫上。这方面往往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世间万事重在于人。扶贫也是一样,扶贫重在“扶人”。治贫必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等。所有这些的核心都是围绕“人”。“扶人”意味着有了新观念,有了新思想;“扶人”意味着不再固步自封,不再等靠要。通过“扶人”,脑子换了,人心齐了,思路活了,即便是些许的“输血”,也会感恩的接受,理智地用在刀刃上,即便是一点点“造血”,只要你给了种子,我就能发芽,进而果实累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等人的命运再一次印证了扶贫先扶智,扶智的背后是“扶人”。

“扶人”就是一种“扶文化”,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让文化在教育中生发,才可让贫困人口拥有挖掉穷根的精神志向和具备脱贫致富的能力及创造力,才可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猜你喜欢
孙家代际贫困地区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比亚迪集团扶贫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鸟巢大作战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大钟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