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的本色 文·图 / 朱 榕

2015-10-22 00:44朱榕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史沫特莱总司令冬笋

朱德:元帅的本色 文·图 / 朱 榕

朱德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等,可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朱德处处以身作则,为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

总司令的新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总司令因立下的赫赫功绩而当之无愧地被评为十大元帅之首,深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由于他年事已高,国家要给他一些特殊照顾,但每次都被他坚决予以拒绝了。他曾经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没有什么特殊。个人特殊了,就要脱离群众。”

朱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的生活简单朴素到了极点。在他家中,除了一些饱经沧桑、漆色斑驳的旧家具外,几乎找不到什么像样的新家具;一条棉被,用了二十多年,补了又补,一直陪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穿的皮鞋,底坏了,换了底继续穿;衬衣破得无法再穿了,就把两件破的重新拼起来,又成为一件“革命”成功的“新衣”……朱德家中的衣柜,是名副其实的“旧货摊”,里面挂着用了数十年的浴衣,补了又补的各色旧衣裳、旧背袄、旧袜子。偶尔看到一两件像样的好衣服,那也是组织上为让他接待外宾和外出视察工作之需而特意按国家有关规定置备的,朱德平时一般都舍不得穿它们。

朱德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要给朱老总做件新衣的难度有多大。一次,他的夫人康克清见朱德脱掉棉袄后,除了破得实在无法再补的旧衣外,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可以帮总司令度过料峭的春寒。她下定决心,让工作人员请来裁缝师傅,“强迫”朱总司令做套新衣。不料,朱德却给裁缝上起了要勤俭持家,节约建国的“家庭政治课”,说得裁缝不知如何是好。康克清一看情形不对,只好发动“群众运动”,让工作人员一起上前,七嘴八舌地给总司令“讲道理”。在大家苦口婆心的反复劝说下,朱德才不得不勉强地答应了同志们的请求,同时他要求大家“下不为例”。

朱德与家人拍摄于五十年代的合影

朱德这种拒绝一切奢靡享乐的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正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清廉为官本色的生动写照。

朱德在上海视察

冬笋与贝雕

朱德深知,廉洁自守,首在防微杜渐。因此,他从不允许自己和身边的人随便收受任何礼物,哪怕是不值几个钱的东西。

有一次,江西的同志进京办事。他们知道朱老总在井冈山时代就十分喜爱吃当地出产的冬笋。为表达对朱老总的敬仰爱戴之情,他们特意给朱德捎来几大筐冬笋,并再三希望朱德能够收下老区人民的这片微薄的心意。

朱德了解有关情况后,十分严肃地批评道:“下面的同志往中央送东西,这个风不好,不能提倡。咱们不能白吃下面同志送来的东西。这些冬笋都要送到机关供应站去,让大家按市价买,谁吃谁掏钱。我们要吃,也拿钱去买,把收的钱交给江西的同志。”最终,几大筐冬笋都送到了机关供应站。从此,地方上的同志再也不敢轻易送礼给朱老总了。

1974年,已年近九旬的朱德风尘仆仆地来到秦皇岛一家贝雕厂视察。下车伊始,他就不顾旅途疲劳,来到每个车间,亲切地向职工们嘘寒问暖,关切地详细了解生产情况,鼓励大家继续努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广大贝雕厂职工见德高望重的朱老总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十分感动。大家想把集体精心制作的一幅《三峡夜航》贝雕画送给朱老总来表达一下感激之情,但又怕被他拒绝,就把画悄悄放在警卫员的车座下。

毛泽东、朱德与史沫特莱在延安的合影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一大早,朱德就让康克清专程把画送回到厂里。工人师傅们不同意,他们再三恳切地说:这幅画是我们亲手创作的,是向委员长作汇报的,还是请您劝委员长收下吧!康克清代表朱德对大家的情谊表示了感谢,她动情地说:“老总一再说了,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画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

从似乎“不值钱”的冬笋到价值不菲的贝雕,无论出于怎样的美意和情感表达,在朱老总那里都统统吃了“闭门羹”。可见,礼无巨细,只要像朱老总那样自觉扎紧了制度的篱笆,贪腐之风就永远无机可乘。

朱德与史沫特莱在抗战初期的合影

巨额马克

朱德一生追求真理,从不贪恋权位与金钱。即便是按规定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和财物,他也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

1937年1月,美国进步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丁玲的陪伴下来到延安,当天晚上,便前往八路军司令部采访了朱德。第一次会面,朱德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与战斗精神,尤其是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了史沫特莱极大的触动,使她打定了要写一本朱德传记的主意。抗战初期,朱德和史沫特莱在山西前线相处了九个月之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史沫特莱回国后便开始撰写朱德的传记。1950年,她不幸在英国去世。1951年5月6日,在她逝世一周年之际,她的骨灰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墓碑镌刻的是朱德总司令的题词:“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1956年,史沫特莱的遗著《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才得以出版,与《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著)并称为描述中国红军和抗战中国的经典著作。史沫特莱逝世前曾留下遗嘱,要将稿费交给书中的主人公——朱德将军。德国德底兹出版社遵照遗嘱将该书的稿费近1万马克交给了中国驻东德大使馆,请大使馆转交朱德元帅。

《伟大的道路》原版封面

朱德与史沫特莱的电影海报

1万马克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巨款。当中国驻东德使馆向朱德请示如何处理此款时,他二话没说,提笔批示道:“买自然冶金科学新书、化学新书寄回!”大使馆的同志遵照朱德的指示,购买了大量国内急需的国外最新科技书籍,全部分给国内各大图书馆和有关科研单位。这批科技书籍对于正轰轰烈烈开展大建设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宝贵资料。而朱德自己却分文未取,好像这笔巨款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1976年7月6日,九十高龄的朱总司令不幸与世长辞。逝世前,他在遗嘱中嘱托康克清同志,把他建国后省吃俭用积下的近2万元人民币,全部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

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

猜你喜欢
史沫特莱总司令冬笋
身体的“总司令”——神奇的大脑
挖冬笋
挖冬笋
史沫特莱与她的新四军女翻译
挖冬笋
史沫特莱在延安
蔬中一绝数冬笋
史沫特莱的故事
越南战争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上将
“沙漠之熊”——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