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动态化现象初探

2015-10-22 01:33郑漫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动态化古代汉语宾语

郑漫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形容词动态化现象初探

郑漫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愈发频繁的社会接触,语言中也日益呈现出新面貌、新形势。其中,形容词动态化现象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我们希望通过对形容词动态化现象的概念陈述,及对其表现形式的简要介绍,尽可能来深层次地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形容词动态化;概念;表现形式;背后原因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其显著的再生与创新能力。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汉语传统语法系统力改过于感性的弊病,再加上众多语言学家的勤恳探索,语法学中名、动、形、数、量、代、介等各类词大体有所归属。然而,随着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语法研究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突显出许多界限模糊、定义困难的现象。各类词不再仅仅只是各司其职,而呈现出众多词性混用的景象,其中名词、形容词动态化尤为突出。我们以形容词动态化为研究点,通过动态化概念的阐释及汉语形容词动态化的表现形式的简要介绍,意在尽可能深刻地阐述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二、形容词动词化现象的概述

(一)动词化的概念意义

动词化现象在汉语中越来越普遍,其他语言如英语中,也不缺乏这一类语法形式。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出于某种特定表达和交际需要,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名词、形容词或者其他词性的词以及短语,暂时丧失自身典型性特征,转化为带有动词语法功能的表达形式,这种现象可以称其为动词化。这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了语言自身的言语机制,并且为人类更好地表达自我、解读世界提供了新的窗口。

(二)形容词动词化的语义特征

形容词动词化是语言范畴化的一种体现,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深化,同时还是语言自我再生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强有力的证据。根据朱永生先生在《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中的定义:“从语义层来看,动词化指的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从形式层来看,动词化指的是通过用动词替代其他词类来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1]这就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动词化,即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适应表达和交际的需要,某些形容词暂时放弃了其自身的部分特征,而获得动词的部分语法特征过程。例如:

汉语中:安定人心、纯洁队伍、大我一岁、淡薄名利、花了眼睛等等;其中,“安定”、“纯洁”、“大”、“单薄”、“花”都是典型的形容词。然而在所构成的结构中,他们都带上了动词的语法意义,表现出状态、性质、情态的变化过程或结果,并作为动词来观照整个短语或句子。

三、形容词动词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宋亚云在《汉语形容词的一个重要来源:动词》中指出:“汉语形容词还有两个重要来源,其中就包括来源于动词。”[2]从汉语发展历史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有很多是从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发展而来的,这就注定了汉语形容词与动词之间存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为形容词动词化提供了可能。邢福义先生在《词类辩难》中提及:“如果一个形容词已经具备动词最根本的特征——带宾语,那么它就完成了对动词的转化,应该承认它已临时转化成了动词。”[3]45形容词动词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我们在这里主要以“形容词+宾语”为模型,从形容词所承载的动态语义特征来看,将形容词动态化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使动语义特征

其结构表现形式为“形容词(使动)+宾语(受事)”,这一结构形式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语义特征,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这是语言再生能力一种体现。例如:

端正态度→使态度端正

纯洁队伍→使队伍纯洁

稳定社会→使社会稳定

繁荣经济→使经济繁荣

这种类型的形容词动词化现象中,形容词往往具有使受事宾语变得带有形容词原先所体现的意义范畴的动态作用。

(二)意动语义特征

其结构形式表现为“形容词(意动)+宾语(受事)”这一结构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语义特征,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同样体现的语言的再生能力。例如:

淡泊名利→认为名利淡薄

(三)对动语义特征

这一类形容词与宾语之间往往有“对宾语怎么样”的语义关系。例如:

热心慈善事业→对慈善事业热心

冷落男友→对男友冷落

满意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四)自动语义特征

其结构形式表现为“形容词(多为状态形容词)+NP(施事)”,这一结构表现的主要是“(形容词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自动地呈现某一种状态。”例如:

花了眼睛→眼睛花了

黑了大半边天→大半边天黑了

红了脸→脸红了

绿了叶子→叶子绿了

(五)受动语义特征

“形容词(状态形容词)+NP(受事)”,在这种形容词动态化结构中,形容词后面的名词性结构常常受主语(显现或者隐现)动作的支配,从而产生形容词所表现的状态。例如:

墙角斜着一把梯子

门口竖着一根木棍

马路边歪着一棵树

例子中的“梯子”受到隐现的主语支配,呈现出“被斜放”的一种状态。同样,“木棍”和“树”都是受到与形容词“竖”、“歪”相关的动作支配,表现出

(六)差比语义特征

这一动态化的结构表现形式为“形容词(性质/状态)+数量短语”,用来表示在数、量或程度上的差距。例如:

贵五块钱→比……贵了五块钱

大我三岁→比我大了三岁

高他一个头→比……他高了一个头

(七)表感官程度的语义特征

一般以“形容词(感官)+死+代词/NP”为主要结构,表达某种感官程度极高的语法形式。例如:

这碗汤烫死我了。

这菜咸死我啦!

臭死大伙儿了。

(八)其他

硬着头皮、厚着脸面、被和谐等等

综上所述,都是以“形容词+宾语”为视角来体现形容词动词化这一语法现象的。然而,形容词动词化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不仅限于这一形式,众多学者也对这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例如,邢福义先生在《邢福义学术论著选》中的《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中对“形容词+体态标志(起来、下来、下去)”的动态化研究进行了探讨,详细地论述了汉语形容词动态化过程中的兴发态、垂临态、延展态三种情态模式。[4]142-151徐秋林在《形容词的动态意义》一文中对“形容词+点儿”、“形容词+着”、“形容词+了+宾语”等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动态意义也进行了探究。[5]

四、形容词动词化成因探究

形容词动词化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此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现象本身,较少触及其成因等更深层的机制。因此,笔者在这里以自己浅薄的知识构成,试图尽力探究这一语法现象背后的原由;力图找寻现代汉语表达系统中,人们放弃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而是用形容词来表达动作的背后原因。

(一)古代汉语对形容词动态化的历史影响

在我国的语言发展史上,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就有使动、意动等用法。虽然相隔久远,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形容词动态化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说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6]古代汉语中一些形容词表现出“形容词(使动)+宾语(受事)”的使动语义特征。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远”等。

另外,王力先生认为形容词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6]79从这个方面来说,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形容词表现出“形容词(意动)+宾语(受事)”意动语义特征。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周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中的“贵”、“贱”等。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使动、意动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动态化之间,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这一用法曾一度被遗忘或者说是取缔,然而当今语言运用中的比比出现,正是体现了语言的自我再生能力。

(二)语言接触与自我创新能力的影响

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语言时时刻刻都在从社会中汲取元素来丰富自我的表现方式。历史上,随着人类迁徙、战争、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语言之间就出现了相互的吸收、借鉴或妥协的现象。

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的接触更为频繁,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也迅速地相互影响,并积极地吸收有利条件结合自身进行某种程度的自我创新。就语言自身而言,长期的语言接触必然会对其词汇、语音、语法方面带来影响,这就为“形容词动词化”提供了可能。

(三)语用方面的原因

1、使表达更加经济、简洁

经济、简洁是语言运用中力求遵循的原则之一,它推动人们自觉地打破原有表达习惯,去寻求一种更为简便的表达方式。在观察形容词动词化的众多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到这种语法现象所带来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听他自称是职工,说得又有道理,两个警察便也缓和了态度……”(李英儒《女游击队长》)

“她伤心于自己的爱完全不被了解,倒象自己的骨头贱,喜欢作牛马似的。”(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

“林先生冷了半截身子。”(茅盾:《林家铺子》)

以上三个例子中,形容词动态化用法都可以转换成一般的表达方式,“缓和了态度”转换成“使态度缓和下来”,“伤心于自己的爱不被了解”转化成“因为自己的爱不被理解而感到伤心”,“林先生冷了半截身子”转换成“林先生的半截身子都冷了”。对比而言,代替用相应的动词来表达语义,形容词动词化这种表达方式更能体现语言的经济原则。

2、使语言陌生化,富于新颖性,旧词新用。

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汉语常常用动词来表现动作的兴起、发展、变化、延续等意义。形容词动词化打破了这种常规的表达形式,将形容词跨领域地运用到动词表达体系中,这就让所要表达的内容带上了奇异的色彩,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例如:

两者进行对比:前一种表达以一种动态化形式将一幅“红樱桃、绿芭蕉”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后一种表达则要逊色得多。

(四)语义方面的原因

1、增强相关语义

形容词动词化后,具有强化相关语义的作用,除了表明产生了与形容词相关的动作之外,还凸显了形容词本来的意义范畴,以及增强整个结构的表达效果,同时弱化其他意象等等。如刘信波所言:“经过动词化实现的重新范畴化,可以使各种逻辑关系变成过程,或者说把本来的静态范畴变成动态范畴。”[7]

例如:“泪水再一次模糊了她的眼睛。”(郑春基《新来的法官》)

再如:“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老舍《骆驼祥子》)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首先刺激到思维并引起注意的是“模糊”、“直了直”这两个形容词动态化表达形式,这样一来,句子中其他意向就很容易被忽视了。这种用法在很多广告语中多有出现,如“健康你的肌肤”等。

2、对特殊语义表达缺失的临时补充

根据刘蜗路在《名词动词化现象动因的认知研究》中的描述:“名词动词化现象就是临时补缺中被用来表达静动态的语言方式”[8],可以同样做出这样的设想——形容词动词化现象是对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的同时表达,同一时间传递出静态、动态意义,既显现出某一个动作,又描写了与形容词相关的某种动作所引起状态或结果,这是单纯的形容词或者动词表达所缺失的。例如:

a、“天上稀落着几颗小星,哆哆嗦嗦地抖着。(葛均义《旗镇》)

b、天上有几颗稀落的小星,哆哆嗦嗦地抖着。

c、天上分布着几颗小星,哆哆嗦嗦地抖着。

在以上三句中,b、c两句都只能表达一种语义关系:b句只能表达出“稀落”这一种状态,与动作无关;c句只能表达“分散排布”这一动作意义,与状态无关。只有a句在表达动作的同时,兼表状态。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形容词动态化现象是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交际需要的条件下,暂时放弃约定俗成的原则,用形容词来表达动态意义的一种语法形式。它既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发展,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体现了语言自身的再生与创新能力。这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形容词+宾语”是其中不可小觑的。相比传统动词表达而言,形容词动态化在语用、语义等方面具有众多更为形象化的特点。这一形式的广泛出现与运用,为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1]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4.

[2]宋亚云.汉语形容词的一个重要来源:动词[J].长江学术.2007(03):1.

[3]邢福义.词类辩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邢福义.邢福义学术论著选[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徐秋林.形容词的动态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04):1-3.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刘信波.英语中的动词化现象[J].吉首大学学报. 2009(03):1.

[8]刘蜗路.名词动词化现象动因的认知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8.

(责任编辑 史素芬)

H146.2

A

1673-2014(2015)06-0072-04

2015—10—06

郑漫(1989—),女,湖北天门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对外汉语研究。

猜你喜欢
动态化古代汉语宾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宾语从句及练习
浅析标志的动态化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论述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