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实践
——以微课为中心

2015-10-22 01:33赵婷宋增玲李繁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闲暇开放性微课

赵婷,宋增玲,李繁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闲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实践
——以微课为中心

赵婷,宋增玲,李繁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开放性教学主要体现在教育因素的非封闭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它注重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及灵活性。微课程作为当下最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之一,充分运用开放性教学理念。在闲暇文化的视域下,以微课程为中心,从方式、内容、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建设。

闲暇文化;开放性教学;大学英语;微课程

将闲暇文化纳入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实践,是基于大学生闲暇时间、闲暇活动规律,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及审美诉求的微课教学、学习、交流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理念,从而不断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手段,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闲暇与闲暇文化

人们对闲暇的思考始于古希腊时期。国内对于休闲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学记》中记载“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都是闲暇的体现。国外较早关注闲暇和闲暇教育的是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闲暇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和休闲状态。休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休闲是一种精神态度,意味着人们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其次,休闲是一种体验创造过程的机会与能力。再次,休闲是人类提升自我的资本。无论是西方文化中崇尚“动”的闲暇文化观念还是东方文化中喜“静”的闲暇文化观念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以及内心的宁静。教育与闲暇文化观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最初的“谋生”走向“乐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境界。

(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蒙台梭利以及皮亚杰。他们主张“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1]。

国外的开放式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人本主义角度。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探讨人本主义对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影响。曹树真的《论罗杰斯的师生观》从人本主义角度探讨了开放性教学的特征。第二,建构主义角度。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从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三个角度探讨了建构主义对开放性教学的影响。第三,多元智能理论角度。1983年加德纳基于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的灵活性,除此之外,多元智能理论还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从而否定了传统封闭式教学中占主体地位的“应试”教学目标。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开放教学”。开放式教学首先应用于数学学科,80年代,数学开放题被引入中国,90年代进入教材并进行教学实验。20世纪末,历史开放性教学出现热潮,主要研究了历史开放性教学的特征以及结构性试题。综上所述,国内对于开放式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数学、历史等学科的开放式教学相对较多,而对于英语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学以及中职类院校,对于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的研究则为数不多。

(三)“微课”

“微课”(micro lecture)起源于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教师大卫·彭罗斯,他将冗长的在线视频缩减为仅有几分钟的核心课程。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是铺垫时期。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微型视频课程实施OCW计划,推出微型教学视频。[2]2004年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3]。二是正式提出时期。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首创“微课程”。三是后续发展时期。2008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诞生。[4]后续发展时期更加注重“微课程”的应用。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开始于2010年,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课程概念及特征研究阶段。1985年爱陶发表了《什么叫微型课程》一文。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对微课程的涵义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个时期是微课模式课程设计研究阶段。2007年刘素琴提出了微课程的六部设计法。2013年汪丽提出了“一二四六”微课程设计模式。第三个时期是微课程的实践与应用阶段,主要是基于数字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例如华南师大“凤凰微课”客户端的发布。综上所述,国内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课程本身特征的研究,微课程的研究应用阶段还不成熟。将开放性教学实践理念与微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微课程在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中的应用也刚刚崭露头角。而本文基于闲暇文化视域下,以微课程为中心,探讨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的新思路。

二、微课平台中的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

(一)教学方式

微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的开放性理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教学工具上。传统的封闭式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学生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授课内容,夯实的主要是单词以及语法的记忆。单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微课程教学通过依托于当下最受欢迎的网络休闲文化,采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进行授课,避免了这一缺点。新颖、多彩的多媒体屏幕与生动而又真实的教学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听、说、读、写、视、做的综合学习环境,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氛围,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微课程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薄弱点进行相应学习,由此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成为整个课堂学习的主体,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

微课程在内容上的开放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微视频的核心,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主题的开放性。微课程所体现的主题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微视频依照知识单元的内容设计重难点,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主,主题是与生活结合紧密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展示和讲解,体现出教师对案例本身的情绪、态度、价值判断、理性思考,从而将价值观传达给学习者”[5]22。相对于传统英语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通过不同主题的微课视频来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不断提高自己在英语各方面的能力。(2)过程的开放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相对保守固定,每节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5分钟,整个过程的模式也相对固定,课题引入时间相对较少,但是内容讲解过于复杂。微课程基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上将时间大大缩短,课题引入迅速,内容讲解主干清晰,去掉了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依据课程知识点的特点,采用问题启发式、案例讲解式、故事隐喻、正反对比等策略使内容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在短短几分钟的讲解中,吸引学生保持注意力。第二,辅助内容。辅助性内容主要是指在课标要求以外,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能力提高的内容。辅助内容根据性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解释性内容:主要是对微课内容的阐释,在所要讲解的内容上增加解释性文字,或者以添加图片、链接等方式对目标内容进行更加详细、清晰的讲解。2、拓展性内容: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设拓展性内容,利用视频、音频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设计不同学习过程,夯实不同的基础,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性。3、巩固性内容:为所学的基础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的内容构建数据库,设计一定的复习题型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微课程通过采用图文、链接等多种辅助性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讲授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辅助教学,这对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与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环境

微课程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主要包括教学空间以及教学氛围两个方面。首先,教学空间方面。微课程秉承“4A理念”,主要是指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学习任何知识。基于云技术开发微课程,将微课程资源包放置在云端,微型学习因而不再受教室、图书馆等教学地点的局限,学习者将会利用不同场合的大量“碎片时间”来学习,由此打破传统的物理空间——教室的界限,将学习课堂扩展到任何地方。微课程由于其简单方便的特点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可以在家里,图书馆,甚至室外开放空间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同时,就感兴趣的主题或材料与同伴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优化其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性及研究性学习能力。其次,教学氛围方面。微课程的教学氛围更加轻松和谐。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氛围相对沉默,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听与记,学生的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压抑的教学氛围往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微课教学过程为大家构建一个有趣、温馨、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有效率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生生之间可以达到很好的互动,而且,师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很好的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成长也有一定帮助。

三、结论

本文在闲暇文化视域下,基于微课程探讨了大学英语开放性教学理念。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内容、环境等方面都彰显了开放性教学理念。微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的开放性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工具及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微课程在内容上的开放性意味着主题的开放性及过程的开放性。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解释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巩固性内容等,学习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拓展的教学空间以及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了微课程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1]曾诚,姚成建.人本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和指导[J].成人教育,2005,(2):79-80.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小学信息技术杂志,2012,(12):19-21.

[4]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5]赵毅.面向数字化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郭佳)

Zhao Ting,Song Zeng-ling,Li Fa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Shandong 250022)

H319

A

1673-2014(2015)06-0076-03

济南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Z1419);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全民阅读视野中山东高校大学生新媒体阅读状况研究”(sdysb150315)。

2015—10—03

赵婷(1967—)女,山东高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研究。

猜你喜欢
闲暇开放性微课
人在何时最清醒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