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太原城区湿地水环境治理探讨

2015-10-23 03:41李建波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年7期
关键词:汾河项目区防洪

李建波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引言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精心打造城市水系,逐步实现清水复流,合理利用和协调已有的河、渠、水库等,将水系贯通连接,实现晋阳古城水系环线连通的要求”。水是城市之魂,水若不活,城市就没有生气。“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是贯穿城区南北的水系连通的骨干工程,目前已建成两期工程,总长12km;三期工程沿汾河向上、下游发展,扩伸至全市区。汾河太原城区湿地公园是二期工程的湿地部分,项目区位于太原市北部城区,森林公园至胜利桥之间的汾河主河道,长2.4km,宽为500m,治理面积为120×104m2,其中,水域面积58.2×104m2,景观绿地面积61.8×104m2。

2 原河道概况

2.1 河道内无天然基流,水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该段河道为河水补给地下水,由于区内降水量小,加之上游汾河水库、汾河二库的拦蓄,河道内常年无基流。另外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致使上游的兰村泉域和下游的晋祠泉均已断流多年。多年来河道内无序挖砂,砂坑密布,弃料成堆,使河道内植被退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2 沙坑靠岸,堤防存在安全隐患

治理段河道内的私挖乱采,造成河床坑坑洼洼,河势不稳,主槽摆动频繁;部分河段砂坑靠岸,且深达十多米,危及堤防安全。

2.3 水质污染,对下游河道生态不利

治理段范围内有北排洪渠(右岸)、北涧河(左岸)两条支流汇入,均为季节性河流,北排洪渠平时无流水,北涧河来水主要由部分生活污水和太钢集团的中水组成,水质不稳定。治理段上游有北郊污水处理厂中水排放。以上来水都不能满足景观水质要求。

3 项目设计理念

本项目设计采用了“生态、自然和野趣”的设计理念,体现“人水和谐”总要求。设计中摒弃了单纯满足功能需要的硬质死堤,改为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柔性护岸;摒弃传统水利的河道渠化,保持了天然河道的蜿蜒性;摒弃单纯重视人类活动空间的理念,保留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营造生物多样性的空间,达到城市生河流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4 总体布局及措施

4.1 设计标准

治理段河道位于太原市区,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3450m3/s。

4.2 总体布局

河道治理段长度为2.4km,河道宽度为500m。结合景观布置,工程区由四部分组成:自然湿地区、人工湿地展示区、绿化景观休闲区、生物栖息地。

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二期工程湿地古园总体布置见图1。

图1 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二期工程湿地公园总体布置图

4.2.1 自然湿地区

梳理河道内现有砂坑,利用砂坑出露地下水及汾河治理一期工程堵头坝的壅水,形成自然湿地区,蓄水面积为50.4×104m2。

自然湿地区布置在河道的中间部位,其走势基本维持河道现状行洪主槽走向,宽度80~300m,形成治理后河道的行洪主槽和排砂通道。

4.2.2 人工湿地区

人工湿地布置在左岸的一、二级台地上是由砂坑梳理而成的5座人工湖组成,总面积7.8×104m2。

4.2.3 绿化景观休闲区

绿化景观休闲区位于河道两岸的一、二级台地上,面积61.8×104m2。通过景观绿化,设置小品,供市民休闲。该区是游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欣赏湿地景观的驻足点。

4.2.4 多样生物栖息地

在自然湿地区的北涧河河口,设置游人不能靠近的湖心岛,给动物留下相对独立的栖息空间,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4.3 措施体系

4.3.1 河道疏浚,堤防加固

为保证河道的行洪安全,对河道内的挖砂废弃物、垃圾等进行疏浚清理。对堤岸采用柔性生态材料防护,对规模较大、影响堤防安全的砂坑进行回填,以保证河道的防洪安全。

4.3.2 弃土回用,种植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结合两岸台地的景观设置,通过堆砌微地形,设置湖中岛,以减少弃土带来的新的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河床内土质肥沃的的表土作为种植土,通过植被覆盖,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遏制扬沙对空气的污染,保护居民身心健康。

4.3.3 保持河道天然特性,营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利用梳理现状河道地形,河道在平面布置上宜弯则弯,宜宽则宽,维持岸线自然蜿蜒的形态,形成急流和缓流,为水生动物提供避难场所,营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4.3.4 提高河道自净能力,营造宜居水环境

对现有浆砌石硬质堤岸,改用柔性生态材料进行置换;浅滩的设置,多孔柔性护岸材料的应用,利于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繁殖、生长。通过修复水生态系统,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营造宜居水环境。

5 本工程的创新点

5.1 分别确定防洪标准,兼顾生态、景观、休闲多功能需求

为减少土方外运,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对两岸台地的梳理,采用多层次的防洪标准,增强了景观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保持了不同水位时的亲水性、生态性和景观效果的完整性。北涧河河口一级台地上的人工湿地区,防洪标准为半年一遇;两岸二级台地上的人工湿地及景观休闲区,防洪标准为5~20年一遇;生态岛的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真正实现“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理念的转变。洪水功能分区见图2。

图2 洪水功能分区图

5.2 营造健康生态系统

(1)保持河道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的形状,能弯则弯,能宽则宽,营造生物多样性的生境。

(2)多孔柔性材料的应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群种的繁殖,给水生动物提供了避难、产卵的场所。

(3)生态湖心岛的设置,给动物提供了游人不能靠近的独立空间,构建了动物生存、繁衍的乐园。(4)生物通道的设置有利于两栖动物的迁徙。给两栖动物提供了健康的生存环境,丰富了生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通道设计见图3。

图3 生物通道设计

5.3 多水源利用,改善项目区水环境

灌溉期下泄汾河二期过境水的水位消长,完善丰富了消长带的生态系统;贮存、涵养雨水水源,改善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净化中水水质,补充地下水,为下游河道生态系统提供水源;为项目区健康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水源保障。

在北方缺水的天然河道上兴建如此大规模的湿地景观,是城市河道治理的新思路,具有示范作用。

6 结语

本项目的实施对净化城区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产生了重要作用。使城市旧貌变新颜,引来了更多五洲游客,使太原成为一个高标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水”起到了命脉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区位于太原市的上风口,治理前的河道生态破坏严重,表土裸露,是太原市扬沙天气的主要风沙源。湿地公园的建成对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和局部小气候起到了积极作用。工程运行五年多来的资料显示:在夏天,汾河湿地公园的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低3℃,湿度提高10~30%,太原市空气质量二级的天数由2007年的267天到2012年的324天,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

(2)湿地公园五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湿地公园对净化水质的效果明显,水质由达标排放提到地表Ⅴ类水质,为项目区下游河道提供水源,有效利用水资源。

(3)湿地公园运行后,对补充工程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的效果明显,为2005年以来项目区地下水回升约5m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汾河项目区防洪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汾河水韵
凌河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及策略研究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