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在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病情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效果分析

2015-10-25 01:08周群娣江苏省海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151
关键词:双心冠心病研究组

周群娣(江苏省海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151)

双心护理在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病情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效果分析

周群娣
(江苏省海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151)

目的 研究双心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病情管理与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69例与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取双心护理法。结果 研究组SAS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疾病认知、症状管理、药物使用、情绪管理以及用药依从性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健康感觉、躯体感觉、睡眠状态、工作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双心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并大大提高患者自我病情管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可广泛应用。

冠心病;糖尿病;双心护理;病情管理;生活质量

我国已是糖尿病高发国家,糖尿病患者人数列居世界第二位[1]。心血管疾病为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随着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提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互为因果,会不断加重病情进展,提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双心护理是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和患者自身病情相结合,通过行为、语言影响患者,对患者实施相应心理治疗,进而大大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预后质量[2]。我院近年来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双心护理,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确诊,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70例,女6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1.2±21.4)岁;病程2~22年,平均病程(15.2±6.6)年;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69例与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2)无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3)纳入无精神病性症状的严重失语、理解表达障碍或者抑郁症,且了解调查内容并积极配合调查的患者。

排除标准:(1)排除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2)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3)排除反复严重低血糖、结缔组织病以及低血糖昏迷患者;(4)排除严重感染或者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患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观察血糖、基础护理、饮食指导、观察生命体征以及药物指导等。

给予研究组患者双心护理,主要从认知、心理两方面进行。

1.3.1 认知护理

(1)健康宣教: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程度,为其制定多样化的宣教;耐心、认真的对患者讲解冠心病、糖尿病等知识,使患者认识到吸烟、肥胖、精神压力、饮酒以及病情控制等和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2)饮食护理:调控患者日常饮食,严格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将体重指数控制到24 kg/m2内,热量控制为6.28~9.21 KJ内;指导患者家属为其制定健康、合理的三餐饮食计划。

(3)药物护理:耐心为患者讲解降糖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作用原理、服用方法、治疗目的以及不良反应等知识;告知患者及家属要严格遵照医嘱服药,认识到按时服药的重要性,禁止擅自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使患者认识到加强日常锻炼能够提高康复效果,加强合理运动、自我监测,能够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并激发自律性和主动性;监督患者戒酒、戒烟,记录每日生活行为,如睡眠质量、饮食、血糖水平以及个人行为调节程度等情况。

(5)日常自我护理:指导患者养成随身携带装有糖尿病识别卡、硝酸酯类药物以及适量糖果的保健盒;且一旦出现心绞痛发作情况,要立即停止活动,口服硝酸甘油;出现胸闷症状,间断吸氧,氧流量控制为2~4 L/min等。

(6)加强有氧运动:鼓励患者积极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健身气功、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避免剧烈活动或者体力活动。

1.3.2 心理护理

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多安慰、鼓励;讲解康复实例,传达积极信号,指导患者适时调节心理,增强治疗自信心;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转变以往只动手不动口的习惯,安抚患者,给予足够情感支持;和患者心理状态、病情相结合,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仔细观察患者口型、手势、语言表达、表情等,通过表情、眼神、手势以及适当触摸等非语言沟通方式,给予患者理解与同情,为其传达积极态度,进一步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鼓励患者家属,特别家属要主动关心患者,有效缓解思想压力;在条件允许时陪同患者入院接受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病情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其中,负性情绪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每个量表包括20个条目,将其分为4级进行评分,标准分为:总分×1.25,取整数值。SDS评分标准:将53分作为分界值,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SAS评分标准:将50分作为分界值,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虑症状越严重[3]。

病情管理能力:应用我院自行设计疾病管理能力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主要包括5项,分别是疾病认知、情绪管理、药物使用、服药依从性以及症状管理等,其中,又包括条目5个/项,条目评分为1~5分/个,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越高。

生活质量评定应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躯体感觉、健康感觉、睡眠状态、工作能力、社会参与能力以及生活满足感等内容,总分为100分/项,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高,越健康。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应用SPSS 17.0版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SAS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SAS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s,分)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  时间 SAS SDS研究组  护理前 56.35±10.59 53.24±8.82护理后 49.21±6.31*# 43.75±4.12*#对照组  护理前 56.29±10.49 54.26±8.74护理后 54.46±10.57 52.77±4.68

2.2 两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症状管理、药物使用、情绪管理以及用药依从性等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症状管理、药物使用、情绪管理以及用药依从性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对比(±s,分)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  时间  疾病认知  症状管理  药物使用  情绪管理  用药依从性研究组  护理前 18.84±2.10 15.84±1.26 16.42±2.14 18.02±1.14 18.32±1.41护理后 22.60±1.98*# 21.20±2.46*# 20.14±2.26*# 22.15±1.72*# 22.98±2.17*#对照组  护理前 19.03±2.24 15.47±1.21 16.57±2.22 17.97±1.12 18.24±1.42护理后 20.75±2.04* 16.87±1.38* 18.74±2.51* 18.72±1.13* 20.21±1.30*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健康感觉、躯体感觉、睡眠状态、工作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健康感觉、躯体感觉、睡眠状态、工作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  时间  健康感觉  躯体感觉  睡眠状态  工作能力  社会参与力研究组  护理前 65.42±13.91 55.02±12.21 51.34±16.02 47.72±16.23 41.72±11.87护理后 81.25±12.38*# 70.98±18.54*# 82.24±21.35*# 66.37±21.45*# 72.75±21.15*#对照组  护理前 65.34±14.12 54.92±12.19 50.71±16.43 48.08±16.32 42.06±12.12护理后 72.02±10.34* 58.37±14.56* 58.05±18.66* 57.22±16.21* 56.96±17.40*

3 讨 论

冠心病与糖尿病之间互为因果,发病机制较复杂,如受到饮食、血糖控制水平差、药物、运动等方面因素影响[4]。和无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因而患者往往伴有较大思想压力,易出现抑郁情绪。心理因素不仅是导致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还是导致出现器质性疾病的重要因素[5]。因此,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积极治疗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双心护理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不仅对患者实施临床基础治疗和护理,还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关注,通过行为、语言影响患者,对患者实施相应心理护理,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的转归,提高预后质量,实现身心同治的效果[6]。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法,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了双心护理法,结果显示,研究组SAS与SDS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疾病认知、症状管理、药物使用、情绪管理以及用药依从性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感觉、躯体感觉、睡眠状态、工作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双心护理对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在对患者实施认知干预,能够有效引导患者对饮食、症状管理、运动以及疾病药物等方面的科学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患者自护能力和自身疾病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应用非语言沟通、心理疏导以及家庭支持等护理,能够有助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好转,使患者保持身心舒畅,改善生理症状、心理焦虑和抑郁症状[7]。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双心护理,对于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自我病情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佟素萍,宣艳敏,王明杰.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伦理学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28-330.

[2] 郭建星,张玉平,张慧旭,等.“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A):3154-3155.

[3] 熊小琴.健康教育在乙肝护理29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7):123-124.

[4] 黄海英,安丽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177-178.

[5] 李彩英,高 哲,陈金虎,等.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疗效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36): 4530-4531.

[6] 陈国爱.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血糖控制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873-2874.[7] 付明媚,董雅娟.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及血糖控制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 436-439.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29.150.02

猜你喜欢
双心冠心病研究组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双心”并用,让孤雁归队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