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信念的桅杆

2015-10-26 21:22李娜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艾滋陈超牛场

李娜

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另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高贵的信仰让平凡变得伟大,让人格得到升华!”列宾说:“没有原则的人是无用的人,没有信念的人是空虚的废物。”可见,一个人的信念是何其的重要。在它的面前,所有的困难都微不足道,再大的艰险都不足为奇。它能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止摸索,在失败时不放弃努力,在挫折中不忘记追求。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从远古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发展到今天民主开放的文明时代,正是基于不同时代人类理想信念的树立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结果。

(一)

语文101分、数学138分、英语124分、理综249分,总分612分,高出四川省重点线50分。取得这样好成绩的是四川省广元市考生陈超,一名在襁褓中就被确诊为脑瘫的少年。

18年前,母亲难产,胎儿出生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才保住性命。10个月大的时候,医院确诊他是脑瘫儿。但陈超的父母没有放弃,为了给陈超看病,他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花光了所有积蓄。值得欣慰的是,陈超的智力并未受到影响。上小学后,陈超艰难地学习握笔,先努力让笔尖不晃动,再慢慢练习速度。初中时,老师提议对他放宽考试时间,被其谢绝。脑瘫以及引发的多种病症,下岗家庭的困窘,没有让求学路上的陈超比普通孩子慢一拍。

对于即将填报的大学志愿,陈超说,小时候他曾梦想过要到北京、上海上名校,但想到父母家人为我付出的已经很多,所以拟报考四川大学数学系,离家近一点,方便家人的照顾,减轻父母的负担。以后还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家里的生活。

残疾让这个普通的男孩一出生就注定比同龄人背负得更多,疾病没有把他摧毁,却铸就了他更坚定的信念——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他做到了,我们相信他的未来会更精彩。

(二)

王艳超来自河南周口——一个被确定为艾滋病高发的村庄。小时候,王艳超的父母相继查出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王艳超目睹过邻居吐血扶墙而行的惨状,经历姥姥家与自己家断绝关系、父母不停对他说“对不起”的凄凉,经受过“不敢告诉别人自己父母是艾滋病人”的痛苦阶段。他在被艾滋阴影笼罩的村庄长大。

上高中时受智行基金会资助来到广州,接触了许多公益团队,看到很多人在帮助艾滋病人,王艳超开始直面命运。“希望让感染的居民找到自己的生活价值,希望他们能感到病人也能为自己的家庭付出;希望改变他们的心态。”王艳超说。暑期回到家乡,为艾滋感染者子女办兴趣班,帮助染艾子女融入原本的环境。大学三年级,艾滋病带走王艳超的母亲,更触动他要为家乡“染艾”者做些什么的念头。

大学毕业后他即投身“防艾”事业。“在家乡有很多像母亲一样感染艾滋的妇女,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工作,每年耕种时间就几个月,剩余时间呆在家里,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等死。”王艳超大学实习时发现城中村有很多手工作坊,妇女在家加工,感觉模式很适合家乡,便花几万元积蓄创办海星手工坊。

但是,环保袋工厂订单量过少,只能惠及不到20名妇女,还有更多妇女渴望就业。为了找到更多产品销路,王艳超2013年到广州设立办公室接订单,获取城市资源,许多酒店定制他们的环保袋,广州爱心企业的加盟让王艳超备受鼓舞。

侠之大者兼济天下,王艳超正是这样一位侠义青年。苦难没有冰冷他的热心,亲人的不幸反而坚定了他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让他投身到“防艾”公益事业中。

(三)

1932年2月,李连庆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市禄步镇荷路村。荷路村地处偏僻,自古以来,这里的村民习武成风。李连庆自幼跟随村里的拳师习武,18岁时就成了当地有名的“拳王”。

1951年,李连庆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应征入伍,自1961年开始给毛主席当警卫员。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后,李连庆又成为叶剑英元帅的警卫员。1986年,李连庆调到总政治部广州联络局,直至1997年才退休,享受副军级待遇,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北京。李连庆十分关心家乡状况,得知家乡荷路村依然贫穷落后,乡亲们行的还是泥巴村道,生活也不富裕。李连庆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回乡,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2008年10月,李连庆回到了阔别40余年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年75岁的他居然“像个孩子一样哭了。”在此后6年多时间里,李连庆每年都要返回故乡,用自己的积蓄为乡亲们做好事。

高要市禄步镇荷路村村干部黄扬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连庆公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起码花了130多万元。”李连庆把长达4公里的泥坑村道修建成了4米余宽的水泥路,在村道两旁种植了树木,“他还给村里修了地下排污渠、两个带化粪池和冲水设备的公共厕所、两个垃圾转运屋,并出钱给村里36户村民进行改厕,消灭了他们的露天粪池,他还自己掏钱请了一个清洁工,每天负责村里的清洁卫生。”除此之外,李连庆出资将村口破旧的祠堂改造成“达道书屋”,购买了两张乒乓球台、一张桌球台,供乡亲们农闲时娱乐,“他还在村口修建了篮球场,以及一个1000余平方米的广场。”

2010年,李连庆和外孙何炳泉一起贷款100万元,创办了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

今年82岁的李连庆,操着一口略带京腔的普通话,说着说着不自觉会伸出手挥舞,眼睛瞪得大大的。他的牛场门口挂了一面五星红旗,墙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牛场办公室中央,贴着毛泽东的画像。从这里,你或许可以感受到一丝曾经毛主席警卫员的气息。

6年前,他从北京只身回到云浮老家,开始搞起了家乡建设,办起牛场,从退休老兵变成了“牛司令”。牛场常年聘用附近村里10余名劳动力,过去四年,牛场已经为附近村民带去了每年30万的收入;同时,牛场每年还会消化近100多万斤农业的秸秆,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农户发展养牛业。“活一天,就要发一天光,为人民出一天力。”这是李连庆老挂在嘴边的话,他说这也是毛主席教给他的。

63年前,他的梦想是参军报国,改变命运。今天,他的梦想是反哺家乡,改变乡亲的生活。八旬老翁,抛弃都市繁华,甘当乡下“牛司令”,只因那不忘桑梓,心系父老的信念。所谓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他就是最好的践行者!

结语  历史是漫长的,人生是短暂的。人为什么而活?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人们努力奋发?其实,这不过就是两个字——信念。它就像生命蜡烛的烛芯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永恒的光彩。品读他人的事迹,坚定你我的信念,光亮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艾滋陈超牛场
洛绒牛场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艾滋歧视诉讼的域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排斥视角下艾滋就业歧视的认知与应对
预防艾滋有方法HIV暴露前后用药时间要掌握
和我一起去广西
Dipole Polarizabilities of the Ground States for Berylliumlike Ions∗
规模牛场健康养殖技术
江城子·悼诗人陈超先生
呼和浩特某牛场牛乳房炎的调查及诊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