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千古绝唱看点多

2015-10-26 10:56韩旭
北京纪事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戏戏迷京剧

韩旭

早在2015年年初,北京京剧院公布了年度品牌活动,其中就包括了为纪念裘盛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展开的各种演出活动,以及特别推出一部新编现代戏《裘盛戎》。《裘盛戎》也成了继《梅兰芳》之后,第二部以京剧艺术讲述京剧艺术家的戏曲。裘先生的地位可见一斑。

常言道,“十净九裘”,在梨园行人们尊敬裘先生,他是净行当的开拓者,他创立裘派,让花脸绿叶变红花,工花脸的都感念他;在戏迷圈人们喜爱裘先生,爱惜裘先生的艺术。这个夏天,很多戏迷向我询问纪念裘先生诞辰100周年演出活动的相关信息,还有不少戏迷朋友发短信问我《裘盛戎》何时公演。可惜之前《裘盛戎》一直犹抱琵琶,笔者吐露不得。好在国庆之前,《裘盛戎》在北京戏校的剧场之中内部试演,笔者有幸先睹为快,现就将这部北京京剧院的最新力作略述一二与各位吧。

年轻观众有共鸣

京剧的戏文脱胎于中国的古典文学,因此就难脱忠孝节义与劝善的窠臼。而时下80后、90后的主流价值观是追逐个性、重视自我、追求自我的释放。因此忠孝节义,虽然仍有很高的价值,但却难以与年轻人产生多少共鸣。当然忠孝节义是古人的道德观、古人的思想,我借由传统戏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思维模式,可以说传统戏是中华民族思想史的一个见证,但问题是如今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去听戏了解古人。但也没有削足适履,古人适应新人的道理,传统戏本该是作为经典存在和被传承下去的,因此与年轻人产生共鸣,将年轻人吸引到京剧剧场的担子就该落到新编京剧的肩上。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在这个共鸣上《裘盛戎》这部戏算做到了家。《裘盛戎》说的是裘先生在“文革”期间,受到运动的波及,原本蓬勃的艺术生命被蚕食殆尽,擅长的传统戏不让唱了,参与创排的《杜鹃山》从主角唱到C组,最后甚至连舞台也不让登,被安置在家待业。裘先生也因此抑郁抱病,饮恨而终。

看完这出戏,笔者会联想到多年前的一部电影《霸王别姬》,剧中的青衣程蝶衣也是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以致选择走上绝路。《裘盛戎》没有《霸王别姬》那样筋骨毕露,但也足够震撼,令人悲愤。人们在人生之中往往会遇到压制、遭受不公,特别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前两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会上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自己正被大材小用或者受过压制,有大材小用的经历。你说这些年轻人看到《裘盛戎》的故事能不为之动容,产生共鸣吗?

可以说《裘盛戎》展现的价值观是现代的,是当下人们的,但它也没有将传统价值观不分好歹地抛弃。裘先生对艺术的忠;徒弟方荣翔在“文革”人人自危时偷偷给裘先生送钱的孝;裘先生在遭到迫害时表现的气节;好友汪曾祺找组织为裘先生请愿的义。《裘盛戎》在不动声色地展现不再是封建统治工具的忠孝节义究竟该是怎样的面貌。

并且《裘盛戎》在结尾上的处理,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舞台上裘先生临终的悲歌是高亢的,是正能量的,对年轻人充满了积极的意义。

铁杆戏迷定买账

《裘盛戎》好,好就好在内外兼顾,不仅外行观众看了坐得住,内行裘迷看了更要大呼过瘾。其中裘先生塑造的经典角色、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以戏中戏,甚至时空穿越的形式悉数奉上,让观众耳目一新,令裘迷应接不暇。

裘盛戎在戏迷的心目中,是一位艺术成就极高,人品没得说,但命运坎坷的艺术家。《裘盛戎》恰恰将戏迷心目中裘先生的这些特点一一展现出来,让裘盛戎这个人物在舞台上丰满立体,观众观之仿佛裘盛戎呼之欲出,就在眼前。剧中展现裘先生命运坎坷是主要内容,无须多谈。展现他艺术成就的虽寥寥数笔,却恰到好处。譬如舞台上裘先生回忆当年挑班唱戏的年代是何等自由,这时字幕打到上世纪40年代,舞台的灯光由清冷转为辉煌,一个大管事走上舞台将要表演的戏单念给裘先生听,裘先生泰然安坐,神情分明是当年那位30几岁就创建班社、风华正茂的京剧艺术家。

裘先生人称“裘傻子”,这个外号一方面说裘先生对戏的痴迷,另外就是说他平易近人,不工于心计。《裘盛戎》也有多处展现裘先生这个特点,例如他好结交朋友,有很多场描写他不惜金钱,请客吃饭的场景。

毫无疑问,对于铁杆戏迷来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戏迷进剧场,看的就是角儿,听的就是味儿。当看了《裘盛戎》后您就会发现,作为裘派的第三代传人,演员孟广禄完美地诠释了裘盛戎这个角色,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孟广禄老师,恐怕没有第二个演员来得了《裘盛戎》这出戏。戏外的剧院头牌戏中演绎名角儿、名家,可以说孟广禄成就了《裘盛戎》,相信在《裘盛戎》公演之后,这部好戏也一定会成就孟广禄走上新的艺术高峰。

猜你喜欢
传统戏戏迷京剧
我家的戏迷外公
京剧表演开始了
小戏迷登台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戏迷的舞台 欢乐的天地
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声学装饰性构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