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以少打多为何总能占优

2015-10-28 02:41白孟宸
领导文萃 2015年20期
关键词:重机枪师团炮兵

白孟宸

会打仗的“死人”

日本兵“凶悍、不怕死”,这是抗日战场上中国士兵对敌人的普遍印象。实际上,同一时期苏联红军对日军步兵的印象更为恐怖——“就像跟死人作战”。在长期军国主义教育的灌输和毒害下,日本步兵被训练成死硬的作战机器,在他们身上,集中了狡诈、疯狂和专业。一战之后,日本逐渐建立起了亚洲最好的适役青年训练和动员体系,到抗战爆发时,日军步兵普遍接受过两年左右的系统训练,拥有较为出色的射击、投弹和拼刺技术。

在当时中国军队中,也有不少接受过几年军事训练,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老兵油子,他们的作战技术水平和战场经验甚至强于日本普通士兵。另外,受到长城抗战和“一二·九”运动影响,一大批青年主动参军,希望走上抗日战场,他们中大多数人经过训练也成长为优秀的士兵。因此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的单兵作战素养相差并不大。但考虑到中日两国步兵装备的差距,日本步兵的作战能力仍然要优于中国步兵。

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一度流传所谓“三枪日军”的提法,即日军在挨第一枪后会判断大致方向、第二枪会瞄准开枪者、连打三枪可能就会被日军打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士兵对日军的枪法是相当头疼的。

不够用的机枪

不过,日本人爱钻牛角尖和勤俭的性格也导致他们时常走入误区。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发现,只要合理地将轻重机枪集中使用,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对日军形成压制。日军在1937年有两套师团编制体系,但这两套体系中的基层步兵中队(对应中国军队的连),理论上均配有9挺轻机枪和9门重型掷弹筒,每个日军大队中还有一个装备8挺重机枪的机关枪中队。而同时期中国军队除个别德式整编师能达到每营6挺重机枪,每个连9挺轻机枪的水平,大部分部队一个营也许就只有一两挺重机枪和几挺轻机枪而已。

因此,在纸面上,一个日军中队的火力很可能超过两个甚至更多的中国步兵连,当日军将大队的两门九二式步兵炮加强给步兵中队时,一个日军中队甚至可凭借优势火力重创中国的步兵团。但是在实战中,却时常出现另一幅场面——中国重机枪“一夫当关”,凭借地利横扫日军整个小队,甚至让日军中队被迫请调九二式步兵炮前来助阵。

原来,由于日本陆军在装备采购上异常吝啬,而且国内工业产能不足,到1937年日本军工企业仅完成足够17个常设师团分配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更是只能优先供给驻扎在东北负责应对苏联方向的关东军部队。虽然中国自制的机枪加工精度较低,与日军堪称奇葩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相比,据说故障率反而更低一些。所以,日军发现,面对准备充分的中国军队,单凭双方的轻重机枪,日军必须集中几倍数量,才有可能在对射中占到便宜。日军针对当时中国军队单兵作战能力较差,基层部队缺乏轻重机枪等支援火器的特点,逐渐在作战中编成步兵大队规模的渗透部队,这些部队携带高精度作战地图和数门山炮,专门寻找中国防线的薄弱处渗透,迂回到中国军队侧翼进行卷击和穿插。

在实战中,中国军队确实对日军的小股渗透部队极为头疼,但同样有不少日军渗透部队在通过中国防线后,因为无法和日军主力汇合,最终全军覆灭。

压倒性的炮兵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在中国正面战场上,几乎都是日军以少打多,让拥有兵力优势的中国军队付出巨大牺牲呢?除了中国军队指挥体系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外,日军师团以上的单位对中国同级别单位在技术兵器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历次战役总结中,无一例外提到了日军的技术兵器优势,例如在国民政府对淞沪会战的总结中,提到“敌军炮空火力旺盛,能收到压我炮兵之效,为战况迅速发展之主因”。即便是像台儿庄这样的大捷,关麟征在战后总结中,特别提到“我军无论攻防,受敌害最大者为炮兵。”

根据日本陆军制定的编制,四单位制的师团下辖一个山炮兵联队(对应中国军队的团),由一个装备12门野炮的野炮大队和两个装备12门山炮的山炮大队组成。而同时期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德式整编师,也仅下辖一个装备12门山炮、4门反坦克炮和4门2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的师属炮兵营而已。而且,日军在作战中经常会将军属的野战重炮兵联队加强到第一线,这就造成了日军对中国军队在炮兵火力方面形成压倒性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炮兵得以从容地机动、展开、瞄准、开火,命中精度自然较高。例如在中国军队对中条山战役的总结中,认为日军“炮兵即能应时发射。进至我军阵地最近距离之瞬间,复能立即延伸火力”。而在日军当时拍摄的战场写真中,像四年式15厘米榴弹炮这样的巨炮竟然敢于在前沿无遮无拦的平原上展开,对阵地及周边不做任何伪装,日军炮兵的骄横气焰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日军在抗战爆发后,发现中国战场的道路条件极为恶劣,日本的汽车工业又较为落后,因此日本炮兵更多依赖畜力挽拽火炮。当时日军的一个炮兵大队编有450匹挽马,比骑兵大队的马还多(410匹)。曾有日本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日军炮兵把中国老百姓的牲畜都抢光之后,又去“抢”骑兵大队的马,最后干脆把主意打到旅团司令部的16匹乘骑马上。

所以当中国军队采取机动作战时,日军的炮兵优势很难得到发挥。但如中国军队试图长期坚守固定防线,就会遭到日军逐渐集中的优势炮兵的密集轰击。

决定性的优势

与炮兵相比,日军的装甲兵和航空兵虽然对中国军队威胁也很大,但与日军师团的配合或多或少会有问题。虽然在日军的三单位制师团搜索联队中编有一个轻装甲车中队,但大部分情况下,面对中国军队的坚固防线,日本都会派出独立战车联队和专业工兵部队支援步兵和炮兵作战,不过由于日军坦克的性能较差,虽然中国军队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但却总能依靠不怕牺牲的反坦克步兵和构筑合理的反坦克障碍来克制日军的坦克。例如关麟征对台儿庄日军坦克的表现就有如下评价:“敌战车虽多,但受我小炮射击,及步兵破坏,大失效能,近几不敢使用。”

单纯从纸面上计算,日军的师团在技术兵器方面甚至超过中国军队的军一级单位。而且日军在炮兵和其他技术兵器方面具有绝对的数量和质量优势,单个日军师团甚至可能调集中国军级甚至集团军才能调动的技术兵器支援进攻。因此中国军队在作战中,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并且最大程度发挥机动性和地利人和的优势,才有可能抵挡住日军的攻势。日军凭借优势的炮兵和航空兵,可以用较少的兵力固守待援。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即便有数倍于日军的兵力优势,却只能且战且退,而且每一次战役都要付出几倍于日军的牺牲,仍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战役目标,这是中国作为农业国抵抗日本这样一个工业强国侵略时必然陷入的困境。因此,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能够扬长避短,抵消日军的装备优势,发掘蕴含在农村和民众间的战争潜力,将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国土变为打击侵略者的战争基础,是摆在中国抗日军民面前最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问题,谁能解决这一问题,就能够领导中国走向抗战的胜利。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重机枪师团炮兵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新品“炮炮兵”系列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侵华日军关内师团的编制与分类
水冷机枪的奥秘
试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的运用
长征中的红军炮兵
军兵种史掠影——光荣的人民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