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2015-10-28 10:41张雪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3期
关键词:硬化性敏感性冠脉

张雪峰

(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甘肃 会宁 730700)

CT增强扫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张雪峰

(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甘肃 会宁 730700)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冠心病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CT扫描与CT增强扫描。结果 观察组的冠状动脉积分为(3.45±0.45)分,对照组为(0.89±0.21)分,观察组的冠状动脉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增强扫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88.9%。结论 CT增强扫描冠冠心病中的应用能判定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CT增强扫描;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敏感性;冠状动脉积分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病逐渐成为威胁我国群众健康和生命的首要疾病,不仅增加了家庭与患者的负担,更加重了社会整体的负担[1]。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由冠心病直接引起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主要为心肌梗死导致的猝死以及心力衰竭等,是目前导致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被证明是未来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2]。导致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需要进行早期诊断与鉴别。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参考标准,但是对于有创性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随着影像学领域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趋于无创或少创[3]。CT增强扫描是目前非创伤性定性、定量研究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最佳手段,并逐渐成为临床评估冠脉病变的参考标准之一[4]。本文具体探讨了CT增强扫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者5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均依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排除标准:患者有其他的心脏病,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急性以及慢性感染及近期手术外伤史等。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31~88岁,平均年龄(55.34±5.92)岁。同期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1~88岁,平均年龄(55.45± 5.92)岁。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入选者的年龄构成、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CT扫描:所有入选者心率严格控制在50~70次/分,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AUKLET-FS型全身螺旋CT进行检测,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准直器宽度8 mm×2.5 mm。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平均扫描时间为(11±0.78)s。所有患者常规扫描后继续进行增强扫描,经上肢肘部静脉以4 mL/s速度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20 mL,最后进行冠状动脉增强容积扫描,扫描参数为120 kV,370 mA,准直器宽度16 mm×0.625 mm,螺距0.3∶1。同时所有冠心病患者都进行了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情况。

1.3判断标准:所有常规扫描图像与增强扫描图像传送至配套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R)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冠脉狭窄的判断以冠脉面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正常:冠状动脉无狭窄(1分);轻度:冠状动脉狭窄面积<50%(2分);中度:冠状动脉面积≥50%及<75%(3分);重度:冠状动脉面积≥75%及<99%(4分);闭塞冠状动脉面积狭窄100%(5分)。

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择卡方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冠状动脉积分对比:观察组的冠状动脉积分为(3.45±0.45)分,对照组为(0.89±0.21)分,观察组的冠状动脉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冠状动脉积分对比(分,)

表1 两组冠状动脉积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n)  冠状动脉积分观察组 50 3.45±0.45对照组 50 0.89±0.21 P <0.05

2.2诊断价值分析:经过总体判定,CT判断为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1例,无狭窄9例;而通过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2例,无狭窄8例,为此CT增强扫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88.9%。见表2。

3 讨 论

表2 CT增强扫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敏感性与特异性(n)

冠心病是当前患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的危险因素,需要进行早期诊断。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5]。研究发现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十几岁相当于脂纹形成后期即可发生,更常出现于进展期病变和老年人[6]。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狭窄区域内,可诱导内皮细胞的黏附,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引起冠脉狭窄[7]。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一直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属于有创性检查,也有一定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螺旋CT增强扫描的扫描层厚更薄、信噪比更高,可准确发现更小和更低密度的钙化灶,其对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已经分别达到90.0%左右和80.0%左右,具有无创、安全、方便、测量可靠的特点。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还可以评价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这种微创性的检查手段在临床上得到大量的应用[8]。本文观察组的冠状动脉积分为(3.45±0.45)分,对照组为(0.89±0.21)分,观察组的冠状动脉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当前随着影像学领域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趋于无创或少创。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得到较满意的冠脉影像,为冠心病非侵入性检查开辟了新方法。本文经过判断,CT增强扫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88.9%。

总之,CT增强扫描冠冠心病中的应用能判定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1] 夏鹄,张军,刘利峰,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差异蛋白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57-61.

[2] 尹所,汪春红.冠状动脉双源CT增强及造影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21(1):8-10.

[3] 韩雪盈,俞羚,李敏针,等.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7(13):62-63.

[4] 苏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性反应机制[J].疑难病杂志,2008,7 (5):317-319.

[5] Seo WK,Yong HS,Koh SB.Correl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 with atherosclerosis of the in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y and the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J].Eur J Neurol,2008,59(2): 292-298.

[6] 王四坤,蒋毅,陈娟,等.普罗布考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4,20(1):46-47.

[7] 田树平,李春平,吴芳,等.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3):255-260.

[8] 姚冰,付志辉,张璐,等.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9(13):64-66.

R541.4

B

1671-8194(2015)33-0170-02

猜你喜欢
硬化性敏感性冠脉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1例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经前烦躁障碍症发病与四氢孕酮敏感性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