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2015-10-28 04:48白龙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兽性人性论人文主义

白龙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白龙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梁实秋以模仿、道德、理性、判断为关键词,建构了比较丰富系统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形成了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其理论资源直接来源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学的精髓。

人性论;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文学批评

一、“人性论”文学批评的来源

(一)新人文主义人性论

梁实秋在1924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他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壁德,选修导师“美国16世纪以后的文学批评”课程,并系统读了白壁德的5部著作,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世纪初期的美国,资本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矛盾已经暴露出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使得更多的西方人感到苦闷甚至绝望,为了摆脱这样一种状况,知识分子开始纷纷寻找拯救世界的良药,有一派人如后现代主义者们把目光投向了非理性;另外一批人像白璧德,把目光投向了古典。他们认为正是非理性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罪恶,要治疗这一症状,惟有重拾理性这根大棒。

以白璧德为核心人物的新人文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保守主义流派,带有回归清教传统的性质,它无法忍受现代性思潮所带来的世俗化,工具化,物质至上,私欲横流的病态世界,力图复活古典人文精神以解救西方现代危机,反对以培根为代表的征服自然的物质功利主义和卢梭为代表的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他信奉白璧德的“试图回归希腊的古典主义,并从孔子和佛教的教义中吸引养分,以理性来节制人的情欲”,以挽救文明的新人文主义主导思想,使其逐步形成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与传统儒学的暗合

梁实秋思想的形成是中西合璧的结果,他的思想根抵在中国传统儒学的土壤上,他生长于一个礼节森严而又亲情融融的旧式家庭,自幼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教育,儒家伦理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最深层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他是以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为根抵的,西方古典理论是他借以补救文学弊病的手段。

他在《文学现代论》一书中曾说“中国的儒家思想极接近西洋的人本主义,孔子的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颇多暗合之处,我们现在若采取人本主义的文学观,既可补中国晚近文学之弊,且不悖于数千年来儒家传统思想的背景。”他认识到了新人文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其批判新文学的理论依据,如关注社会人生,讲究经世致用,理性节制情感等,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与西方近代思潮的同构而重获新生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借外来的新人文主义来实现本土传统的复归。

二、“人性论”文学批评的内涵

(一)批评的核心标准——人性

1.强调人性中有善恶二元。梁实秋所极力推崇的人性有善恶二元之分。它不等同于一般所说“资产阶级人性论”,或者说正宗的人道主义人性论。他在《文学的纪律》中谈到:“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很复杂的,惟其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和想象都要向理性低手,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创作出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其次,人的兽性本能和人的劣行包含人性之中。在《百兽图与讽刺文学》一文中梁实秋直接把兽性作为人性的一部分,他说:“《百兽图》里的人物固然是俄共的首要及其人民,但是讽刺的真正对象是一般人普通常犯的毛病——嫉妒,仇恨,残酷,欺骗,愚昧......人性中本有一部分是兽性。”

2.强调人性中善对恶的节制作用。梁看来,构成人性的诸多因素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其中理性和美德(即真和善)对兽性本能,人的劣行,情感和想象起节制作用,这种节制是一种内在的协调,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文学的纪律》:“节制的力量永远比放纵的力量更为可贵。我们在文艺上的努力,该从开阔的解放的道途,改到集中的深刻的方向。”

首先,梁强调理性对情感的节制,认为文学的力量在集中和节制,要以理性驾驭情感,理性与情感并不对立,古典与浪漫也不对立,在古典文学中情感只是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在浪漫文学中则任其放纵。其次,梁强调以理性节制想象,理性伦理对兽性本能和人的劣行的节制。

(二)批评的重要手段——判断

“判断”一词是梁实秋建设文学批评的核心词。他在《文学批评辩》中指出:“文学批评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估定”;“文学批评一定要有标准:其灵魂乃是品味,而非创作;其任务乃是判断,而非鉴赏。”

梁实秋认为没有固定的批评标准,便很难有客观的判断批评。他效法白璧德,竭力为文学寻找一个固定永恒的标准,这个标准在梁实秋的批评理论中不难寻找,那就是“人性”。从他的整个思想的结构看,人性是他的全部理论的基础,他不止一次地表述过:“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之所以要确定这样一种标准,是因为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本质是判断,要判断就必须有依据。

[1]《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梁实秋文集[M].厦门: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2.

I206.6

A

1005-5312(2015)05-0006-01

猜你喜欢
兽性人性论人文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The Beasts Within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愿你时刻向往并拥抱对人性的希望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