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的“入乎其中”与议课的“出乎其外”

2015-10-28 03:49陈洪义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者议课新课程

陈洪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与教师开始认同“观课议课”这一新生名词,但仍有不少教师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和以前的“听课评课”相比,只是换了两个字而已,纯属“换汤不换药”。真的只是两个字的差别吗?

让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字义。

“听”与“观”:“听”,从字形分析,左边是“口”,强调的是说和讲;右边是“斤”,强调的是称重。概括起来,“听”就是要我们称一称在课堂上教师说的和讲的有多少份量。从这一点上讲,“听”,强调和关注的是教师讲的效果,关注教师讲述的价值和意义。而“观”不同,从字形分析,左边是“又”,意为再次或第二次;右边是“见”,意同现,有发现之意。“观”的字义强调的是再次发现和第二次发现,“再次发现和第二次发现”可以理解成“见人所未见”。所以,“观”的最大价值在于能有效观察和发现课堂上其他同伴没有发现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最根本的是在于观课者本身的智慧和思考。

“评”与“议”:从字形分析,“评”与“议”左边都是“言”,可见,它们都很强调语言的表达,“评”与“议”最重要的区别是右边,分别是“平”与“义”,“平”强调的是平常,平面,意为用平常的习惯与方式来反馈我们见到的现象与问题。“义”却有两层内涵,一是意义之义,强调观察与表达的角度和内容必须有相应的意义。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有意义的呢?柏拉图说:“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同样,不经个性思考的内容,是没有交流意义的,只有经过自己智慧思考的问题,才有交流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朋友之义,议课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交流,理应和谐与平等,因此交流时不可以任性,也就是必须顾及朋友的感受和接受的态度,强调用善意方式来表达与交流。

由此字义剖析可以判断,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两个字的改变,也不只是研究行为和方式的改变,背后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一种理念的更新,这种改变和更新集中体现在:由“听课评课”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观课议课”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由原来关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发现,转变为更多关注观课者对课堂问题的思考。这种变化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相适应的。

一、观课的“入乎其中”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则文字所含的哲学思想,对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认识社会皆具指导意义。做诗如是,教学研究莫不如此。有人把观课议课比作一次迷宫寻宝活动,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走进迷宫,就不可能顺利寻得宝藏,也无法顺利走出迷宫。所以,寻宝成功的关键是顺利的入。如果说观课是一种入,议课则就是一种出,只有深入其中,出,才能游刃有余。那么观课“入乎其中”的关键在哪呢?

1. 明确的观课主题

观课的主题不等于上课的课题。上课的课题指上课教师上课的具体内容,是由课程设计决定的;观课主题是指观课活动组织者或执行者预先确立和提出的,整个研讨活动所针对和围绕的具体问题和方向。很多观课议课活动之所以低效,首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观课议课主题。明确主题,对观课议课活动来说,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三点:第一,可以保证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明确的方向,使活动沿同一个方向不断深入。第二,便于观课教师“先做功,再做课”。做功,要求就这主题提前做一些学习与思考的功夫,观课时带着相应的认识和思考,或者是困惑,这样,观课的思维才能保证其活跃。第三,议课时,不偏不倚,能有效保证议题不议人,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研讨氛围。

如何有效确立观课的主题呢?观课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验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根据主题确立的实际,具体操作时,可以对主题进行分解,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议题,使主题可观可议,便于观课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观察。

2. 有效的观课记录

在传统的听课活动中,很多老师习惯于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完完整整记录下来。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一方面记录了很多无效或无用的东西,对后面的议课根本没有多少帮助,这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浪费;另一方面,因为记录板书,花费了观课教师大量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观课教师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对有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捕捉和深入地思考。

基于观课的目的,观课教师记录的重点应当是一些有价值或者是价值较大的内容,所谓价值较大,理应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过滤的,不经思考的东西是缺少自我价值的。从这一点讲,不仅要记录课堂上发生的精彩与不精彩,更要记下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可以记录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困惑与不解,并就这些困惑与不解,作一个深入的剖析。记录的内容不能空泛,要有助于自我的感悟与提升,要有助于观后的议课交流。

二、议课的“出乎其外”

为了避免将议课变为评课,议课活动中有几点必须非常明确。

1. 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

有一个笑话: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他决定找到那一撇。他找很多人问那一撇是什么。对于那一撇,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力,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农民说是丰收,工人说是工资,学生说是分数。最后,“我”蒙了,难道这就是我找的那一撇?他觉得这不是他要的,所以“我”仍在找那一撇。

其实,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始往往很清醒自己是谁,自己为什么行走,但后来行走久了,慢慢就会迷失自己,迷失方向。当一个人开始迷失自己和方向,他就渐渐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也开始忘记当初自己为何出发了。其实,观课议课也一样,搞清楚自己是谁,观课议课又为了谁,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在议课时很多教师喜欢质问别人问题,喜欢用“为什么”来发问?甚至用评判的方式来评断课的优劣,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连自己是谁都忽略了,更忘记了自己参加活动是为了谁的问题。

右上图是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结构图。我们不难发现,图中已没有观课者和上课者之分,无论是观课者还是上课者统称为求知者,他们共同围绕上课教师提供的案例主题一起探索与求知。对于每一个活动参加者来说,每个人都是求知的主体,议课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即是为了在观课议课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并在此过程中有效促进议课教师的共同成长。所以说,在议课活动中,一味提出问题,甚至质疑别人,或者评判课堂优劣,既违背了主体目标的追求,同时由于缺少自己个性深思,缺少了“发现的意义”,对共同成长缺乏促进意义。

观课议课时,只有深入其中,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将自己思考的困惑、结果、感悟,与同伴共同分享,才能引起共鸣,最终促进共同成长。

2. 议什么,如何议的问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方寸间的艺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展现出无穷的智慧。所以,议课的重点是课堂上闪现的智慧和思考,包括上课教师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还有观课时我们个性的思考和困惑。对这种智慧的关注,或是困惑的探索,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我们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课堂对此关注相当不够。观课时有意识对这个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议课时可以就这个问题“探讨上课教师的智慧表现或观课者的智慧见解”。第二,关于“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教师对课程的处理空间被扩大”。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能否摆脱过去“教教材”的局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这是需要勇气,更需要艺术和技巧的,可以说这里有着无限的智慧与艺术空间,这也是新课程下大家乐此不彼的一个话题。第三,关于教学“情”“趣”的问题。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方式很多,教师的用心的艺术在哪里,背后有着什么理念在支撑?第四,关于“因学而教”和“差异教学”的问题。最成功的课是学生的成功,面对几十个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差异就是资源,教师“顺学而导”和“因学而教”的艺术同样是我们教师关心和关注的重要话题。

当然,观察角度还有很多,议课的方向也不一而足,但无论议哪一个方向和问题,最后无非集中在两个方面:教师智慧和局限在哪里,我们的感悟和思考在哪里。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历史细节探究的课堂专型研究”(项目编号:2013YQJK264)的研究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课者议课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试论讲师团教师的语言修养
体育说课的意义与成功策略
浅谈校外美术教师作为“课者”的创新意识
“四心”让议课更精彩
议课形式种种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公开课要唯“真”、唯“下”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