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适合自己生长的校本课程

2015-10-28 22:10陈卫东宗晓芳
中小学校长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长课程学校

陈卫东+宗晓芳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5-0056-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基本认同,学校能根据上级要求开设三类课程,课程改革思想在课堂逐步得到呈现。特别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国内、区域内一些名校、试点学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大多数学校问题也比较突出,普遍表现在:课程设置只是加法拼盘,课程建构仍是编写教材,课程实施还是变相讲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整体上规划课程,没有从本质上建构课程,没有从理念上实施课程。如何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整体规划课程;从课程本质意义出发,科学建构课程:从课程融合理念出发,全面实施课程,则已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小学是省实验小学、张家港市课程改革(校本课程项目)试点学校。经过几年的扩建改造后,这所百年老校勃发生机,学校设施设备齐全。校内树木扶疏,鸟语花香,道路宽阔,景观别致,并开辟有一块4亩地的青青园劳动实践基地。目前有44个教学班(含闸上分校),学生2122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近75%,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彝族、朝鲜族、满族等9个少数民族,而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将逐年提高。

为了让“流动的花朵”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2008年以来,学校推崇“尊重、平等、赏识、激励”为阳光教育理念,以“沐浴阳光,润泽生命”为核心价值观,初步构建了阳光体育、阳光课堂、阳光德育、阳光管理等阳光教育品牌四大体系,努力铸造“阳光教育”、“生长课程”、“生态课堂”。“用阳光心态,育阳光学生”已成为学校教师共同的教育理想。学校借鉴国内外、本地域内优秀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生源特质。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发挥体育优势,开掘现有的教育资源,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生长课程”终于如十月怀胎,孕育而生。

二、课程结构、特点

所谓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具体科目等要素经过有机整合所形成的形态。每一类要素组合方式和组合比例的不同意味着将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学校在厘清自己所有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将各类目标要素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情,进行认真分析、梳理、重组、架构,通过改进基础课程,突出特色课程,推动发展课程,提供特需课程,构建了“生长课程”体系,从“仁爱与礼信”、“语言与思维”、“体育与艺术”、“科技与创新”四大板块建构,下设十一大类三十余门微课程,形成完整的三级网络结构,体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长目标、要求。大体框架如下表。

“生长课程”着力呈现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可行性。所谓可行性就是说校本课程不是空架子,贴近实际,接地气,是可以实施操作的有效载体。学校主要项目课程,如经典诵读、礼约、快乐篮球、绳彩飞扬、花木欣赏等均有完整的自编教材或教学资源,有周密的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有阶段性的考核和评价,有成果性的展示或展现。对教师而言可操作,心中有底、手中有法;对学生而言可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校以校为本、以生为本,通过三级课程整合、长短课时交错、必修选修兼顾等手段,体现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独特性。所谓独特性就是说课程只是适合你自己的,别人可以照着学,但是不能照着搬。课程具有独特的地方,个性和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富,是长期实施后积淀而成的,成效或成果显著,优势突出,在一定区域内享有盛名。如学校的“100”体育特色课程(“100”分别指一根绳子、一个篮球、一个独轮车,即花样跳绳、女子篮球、玩转独轮),就是学校打造出来的三张名片,有别于他校,且坚持了多年,成为苏州大市内传统特色项目。学校与本市内以及周边县市篮球特色学校还结成特色共同体,形成强强联手,资源互补。既扩大了优势,又提高了声誉。

第三,选择性。一个健康的绿色的课程结构是有选择的,需要加强课程结构的分层、分类、综合以及特需的设计。所谓选择性就是说课程体系完整、结构科学,是从人的素质结构角度全面开设的,具有基础性、拓展性和丰富性,能满足所有学生成长需要,尤其能满足特殊学生特殊需求。学校生长课程从功能上看,基础的、拓展的、特色的、特需的、规定的、选择的,一应俱全。如“艺术怡情”这一课程就包含了口琴、陶艺、剪纸、幻想画、儿童刮画、吸管画、插花、篆刻等,项目丰富,具有可选择性。

第四,包容性。所谓包容性就是说课程务必适合每一类学生,甚至每一个学生,具有包容性,包容不同的性格、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以及不同特质的学生。一个好的课程结构必须是包容的。当代教育名家李希贵曾说过,“我们必须要包容,要办一个‘有缺点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包容之心”。学校针对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孩子,专门开设“方言对对碰”、“美食分享”等项目。就是为了引导不同地区地域的学生进行文化交流,达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圆融互通、互相包容,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目的。

第五,生长性。所谓生长性就是说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发展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逐步优化的。如果说学生是生命的个体,学校则是生命的集体,课程自然应该是鲜活的、生命的、生长的实体,能够自由呼吸、自主生长。我校校本课程取名为“生长课程”意图就是要让课程逐步走向完整、科学,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人格完善、体质健康。人人争做阳光好儿童、好少年。“让课程自由呼吸”方可保证课程不断生成、生长,持续性发展。呈现出不断向上的张力、活力。

三、课程实施策略

实现课程目标既要理论的支撑,更要实践的探究和验证。从实践层面上讲,应遵循以下五条基本策略:

(一)优化整合,构建三级课程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之间必须整合内容,以国家课程为基准,适当穿插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育内容,找准契合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落实适当的课时比例,从而提高实施效果。整合不一味做加法,做好割舍与补充,避免因课程体系日益庞大而增加负担。如小学高年级语文国家课程课时为每周6节,学校可以安排其中1节用于国学经典、习字书法或日记长跑阶段性指导;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增加或渗透地方教材“美的历程”、学校礼爱课程教育内容,删除一些不切合实际、比较空洞的内容;在科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每两周开设一课时“趣味科技”、“创意环保”、“智慧劳动”等校本课程。

(二)以人为本,安排长短课时

小学一般标准课时是40分钟,集中在上午黄金教学时间段,下午则每周开设1-2次60-90分钟的少年宫活动,保证充足的时间,利于兴趣、特长的培养。晨读、晨会10分钟及中午20分钟的经典诵读、书法鉴赏,乃至每节课前3-5分钟的即兴演讲、口算长跑、集体背诵等,利用零星时间进行拓展训练。当然,也要结合科技周、读书月、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相机进行课程教学。大小课时兼顾、长短交错的安排与课程内容的需求相吻合,既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调节身心,同时也便于学生将散碎时间加以利用,形成如“口算、吟诵、演讲、习字”等微课程。

(三)分层分类,兼顾个性差异

所谓“兼顾个性差异”就是说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国家课程为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地方课程“美的历程”(张家港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兼修,学校自主开发的“悠扬口琴”、“巧手陶艺”、“幻想简笔”等拓展课程可以选修,不做统一要求。特需课程则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开设的服务于特殊学生的课程。如设立“爱之唤醒”课程伴随智障、残疾、心障儿童健康成长。小胖墩特种训练营、特需考场、特别餐桌等项目,均是为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爱特殊群体成长。这些课程成为学校特殊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注重实践,积淀成长体验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实践与体验,教育必须寓于实践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从而培育学生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素养。学校利用青青园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了蔬果种植、观察与劳动实践:利用校内60多种花木资源,开展认识和了解植物名称、生长特性;在每年冬季来临之际,开展爱鸟护鸟为小鸟筑巢建窝,在巢窝中备藏粮食等行动。这些课程不拘泥于书本,重在实践和体验,丰富活动的创新元素和实践因子,更贴近学校生活,儿童喜闻乐见,玩得开心、玩得“有意思”,在动手动脑和生长体验中,享受幸福自由的童年生活。

(五)研究儿童,促进课程生长

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只有“顺天致性”的教育才能收获教育的幸福。课程应该是一方能让心灵的种子生根发芽的沃土、一片适合儿童成长的树林。学校和教师要寻求课程开发的生长点,一方面要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研究自己的学生特点特质和个性差异,针对儿童个性发展需要开发、开设课程;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发展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角度出发。针对现实问题以及时代要求开发、开设课程。如学校开发的“诚信网络”课程,旨在教育学生诚信上网,不上黑网吧,不浏览不健康网页,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建立绿色的学习方式。课程只有在动态中生成,在生成中突破,在突破中超越,才能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时空,呈现盎然生机,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学生成长的高速轨道。

四、课程实施成果

学校实施阳光教育、生长课程、生态课堂的五年多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3年学校被评为张家港市首批垃圾分类一级示范学校,2014年4月,学校确定为苏州市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学校,2015年1月成为全国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张家港市全民阅读书香校园。学校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大批新市民子女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他们的行为习惯变得优良了,他们的道德素养提升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学校数学、体育、艺术教研组,校本课程项目组、主课题组等分别在全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展示中进行展示或经验交流计20余场次。一大批特长教师在市级、大市级、省级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屡屡获奖,教师的业务能力、研究水平随着课程的“生长”也同步“生长”。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趋完美。”真正的教育就是依托课程、课堂,通过激活、唤醒、鼓励等方式来发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美好、善良的因子。生长课程还是“有缺点的课程”,还是需要历练打磨。只有对业已形成的课程结构关系进行不断地理性思考和分析,学校的课程建设才能跳出从经验到经验的自我重复和束缚。一句话,“生长”永无止境,课改“永在路上”。

[责任编辑:刘红]

猜你喜欢
生长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生长在春天》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廉租户一跪,民生长叹息等5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