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永不谢幕的“话剧皇后”

2015-10-29 02:09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朱琳蔡文姬北京人艺

□ 余 玮

朱琳:永不谢幕的“话剧皇后”

□ 余 玮

盘点北京的人艺舞台,朱琳的名字永远不会被遗忘,她代表了一代话剧人的艺术巅峰,在她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中国话剧的历史。有人称她为人艺“第一青衣”,还有人称她为“中国话剧皇后”。从14岁开始演戏,到年近90岁最后一次登上舞台,她创造了蔡文姬、鲁侍萍、刘凤仙、琳达等众多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所热爱的舞台。

2015年7月7日,这位“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斯人已逝,但她在观众心中却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经典!

抗战烽火中的历练

1923年5月,朱琳出生在江苏梅州的一个贫寒家庭。为了养家糊口,做校工的母亲不得不把襁褓中的小朱琳用绳子绑在床上再去上班,任凭她号啕大哭。一直哭到8个月,小朱琳不但没有哭哑嗓子,反而嗓子越哭越亮,底气也越来越足。为此,朱琳的母亲在世时总是对别人说:朱琳的好嗓子是“哭”出来的。

1936年,朱琳考上了淮阴师范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的学校被迫停课。年仅14岁的朱琳和同学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组织了宣传队,走上街头唱歌演戏,宣传抗日救亡。当时,在淮阴城里,中共地下党员郭维城正在筹备宣传抗日救国的长虹剧社,他热情邀请学生们参加剧社。于是,朱琳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戏:谷剑尘写的《暴风雨》,由她饰演女主角。

1938年,朱琳考入武汉艺术专科学校国画音乐系,随后参加了武昌东北救亡总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这年的8月1日,朱琳在武昌昙华林参加了由周恩来、郭沫若、阳翰笙、田汉、洪深等领导下成立的抗日救亡演剧队第二队(后为九队)。在这里,她有幸听到了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作的形势报告。当时,她几乎是屏住呼吸,沉浸在一种崇敬、仰慕的感受之中,尤其是周副主席那带有江淮口音的语调,更使她产生了一种同乡之间的亲切感觉。后来,周恩来来到她们用木板搭起来的简陋宿舍里,一边看一边说:“战争时期生活条件是差的,但我们还是要安排得整齐一些。”他走到朱琳的床铺前,亲切问了她的姓名、年龄,家乡在哪里。在得到一一回答后,周恩来笑着对她说:“我们是老乡啊!你大概是剧团里年龄最小的一位吧?”他转身向剧团的队长交代,要多多帮助这位小同志,照顾好她……从此,朱琳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开始了自己的演剧生涯。她随演剧九队先后转战于武汉、长沙、南昌、衡阳、桂林、重庆等地,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家破人亡》《木兰从军》《生与死》《保卫大湖南》等一批进步话剧。后来,朱琳说:“我的命运是很顺利的。我一迈入社会就遇到了共产党,投身于我喜爱的戏剧,主要是话剧。这确定了我正确的政治方向,还有我终生的事业。”

1942年秋,朱琳被田汉借调到新中国剧社。在这里,朱琳排演了《秋声赋》等剧目。这期间,经戏剧家洪深介绍,朱琳还到上海大同影业公司拍摄了根据欧阳予倩舞台剧改编的故事片《哑妻》等10余部影片。无论是参加舞台演出还是拍摄电影,朱琳都满腔热情。在抗日烽火中,她经受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和锻炼,在思想和演技上都日臻成熟,成为一名真正的文艺战士,完成了从“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到“知道该怎么演了”的转变,她称之为经受了“战地戏剧大学”的磨砺。

人艺无可替代的一代青衣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朱琳和同为话剧演员的丈夫刁光覃一起调入,自此开始了她在北京人艺超过一甲子的艺术人生。

当时曹禺为人艺院长,焦菊隐为总导演。在话剧《龙须沟》大获成功之后,剧院决定排演《雷雨》。《雷雨》是曹禺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朱琳在剧中饰演鲁侍萍。而当时,朱琳刚满30岁,要在剧中饰演一个旧中国被欺辱的年迈母亲的形象,由于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她对人物的许多行为感到难以理解。为了准确把握角色,演好鲁侍萍,朱琳曾经在夜半时分抱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奔走街头,来感受这一角色。最终,她塑造的鲁侍萍大获成功,从此成为北京人艺挑大梁的演员。

自上世纪50年代起,焦菊隐导演就提出了话剧民族化的大胆设想,开始了话剧借鉴中国戏曲的尝试。话剧民族化,用焦菊隐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话剧艺术试着学习戏曲的形式与程式”,两者融会贯通。在尝试之初,不少人反对,不愿意干。但朱琳却转了过来,她不仅努力地学习民族戏曲艺术,借鉴其中的精神和形式,还注意用鲜明的形体动作体现人物的内在美,是焦菊隐导演话剧民族化探索的实践者之一。

在《虎符》《蔡文姬》和《武则天》三部剧中,朱琳的表演成功地运用了民族戏剧的美学精神。如,在《虎符》的排演中,朱琳把如姬磊落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转化为诗意的舞台表演,把写意和写实的表演形式结合起来,并借鉴戏曲的一些表演方法,使焦菊隐倡导的表演民族化理论有了一个实践的雏形。而《蔡文姬》的演出,则让话剧民族化的探索进入了一个炉火纯青的阶段。在这部戏中,朱琳基本上解决了话剧民族化中“化”的问题,她用丰富、优美、凝练的肢体动作表达出生动的人物性格和充沛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开场时蔡文姬归汉途中吟诵的诗篇《胡笳十八拍》,吐字清晰而音韵绵长,有催人泪下的效果。郭沫若在看过朱琳所饰演的蔡文姬后说,“朱琳同志演的蔡文姬能传神”,并赋诗一首来称赞朱琳:“辨琴传早慧,不朽是胡笳。沙漠风沙烈,吹放一奇花。”而在《武则天》的排演中,焦菊隐强调了“无声的台词”。在表演中,朱琳用富有语言性的肢体动作鲜明地表现出武则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在武则天为维护“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法律宣布废太子贤为庶人的那场戏中,她向太子贤伸出的那只手,在遭到后者拒绝后始终悬在那里……最后,朱琳背向观众猛然推开面前的窗扇,这个静场使观众可以充分想象到武则天此时此刻那难以言说的悲哀心情和万千思绪,这是比有声语言含义更为丰富的无声语言。

正是凭借着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和精湛演技,朱琳奠定了她在人艺“中国话剧皇后”的艺术地位,成为北京人艺无可替代的一代青衣。

得到挑剔的米勒的赞扬

从1982年起,朱琳先后在3个不同风格的世界名剧中塑造了3个性格迥异的外国老太太:《贵妇还乡》中的克莱尔、《推销员之死》中的琳达和《洋麻将》中的芳西雅。这对朱琳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她话剧生涯中又一座新的高峰。

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艺排演《推销员之死》,并特意请来剧作者阿瑟·米勒担任指导。阿瑟·米勒是公认的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大师之一,眼光挑剔。他来华排演前,甚至还担心这部戏在中国不能被观众所理解。朱琳饰演的推销员妻子琳达,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内心豁达的女性,她的表演得到了米勒的赞扬。后来米勒在《阿瑟·米勒手记:“推销员”在北京》中评价道:“朱琳,据我所知,是中国话剧界的巨星,却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一点也不装腔作势。”“注视着她的眼睛,我感到很放心——好演员总是能让导演放心。她有着那种智慧的火花,也有人称之为机敏,她知道演员对某种感觉应当收放自如……我现在害怕起来:她的聪明到最后会胜过我,让我捉襟见肘。”后来,美国人都爱用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琳达”称呼她。

1992年5月12日,朱琳的老伴刁光覃去世。一个月以后的6月12日,是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庆典。那一晚,失去丈夫不久的朱琳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再次为观众们表演了《推销员之死》。戏快结束时,朱琳所饰演的琳达穿着黑色丧服伫立在丈夫的墓前,参加送葬的人们都离去了,只剩她孤零零一人慢慢走向台口。她在台口停住,全身一动不动:“我哭不出来。今天,我们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我们自由了!可是,人却没有了。”数千观众都木呆呆地被钉坐在椅子上,没有人记得这里的戏是要散场的。后来,朱琳说:“演那一段戏时,我的眼前全是刁光覃。”

2012年,是朱琳最后一次登台。近90高龄的她坐着轮椅完成了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献礼大戏《甲子园》的演出。她说:“我快90岁了,要给自己留个纪念,我要再听一听首都剧场的钟声。”在剧中,朱琳饰演一位患有痴呆症的王奶奶。但即使是演“群众”,朱琳也丝毫不怠慢,她给自己的角色王奶奶加了一句台词:“哎,你们看,火葬场怎么还排队呀?老伴儿唉,你别急,我穿上小牛皮鞋好来陪你。”这段台词是她自己加上来的。老伴刁光覃去世前就患有老年痴呆症,剧中的台词火葬场“怎么还排队呀”就是老伴在患病时说出的话。朱琳此次把丈夫的语言加进了王奶奶的台词中,令她的表演格外情真意切。这段台词,也令剧作家何冀平潸然泪下。

2015年7月7日,朱琳离世,《甲子园》成了她的谢幕之作。一代大青衣仙去,朱琳的人生虽已谢幕,但她在舞台上的形象仍然熠熠生辉,留在北京人艺和每一位观众的心里。□

猜你喜欢
朱琳蔡文姬北京人艺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注意“逃”出来的开水
蔡文姬(节选)
蔡文姬辨琴
我是阳光下的春雨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也谈构造等比数列巧解题
蔡文姬与后世《胡笳十八拍》
Program Evalu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蔡文姬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