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设计中的公共交往空间
——以重庆大学B区为例

2015-10-29 06:19樊志浩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入口广场

樊志浩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10)

浅谈校园设计中的公共交往空间
——以重庆大学B区为例

樊志浩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10)

简述了《交往与空间》一书在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的意义,并运用书中的一些理论分析了重庆大学B区的主要公共空间,总结了公共空间设计的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原则。

公共空间;尺度;心理需求

1 有关公共交往空间

早在1971年,丹麦著名建筑师扬·盖尔就写出了《交往与空间》一书。这本书是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他提出,设计师要切身感受和体会建筑使用者的各种心理需要,深入了解到公共空间交往活动与空间质量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假若公共空间缺少了必要的交往活动,那么建筑物就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毫无意义和生机可言,城市也将变得死气沉沉。当时,设计师主要遵循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该书理论无异于在平地掀起一场风波,设计师们纷纷受此影响,逐渐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完善。

该书以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心理需要为基本切入点,积极探索如何有效的设计出适宜的公共空间尺度感。扬·盖尔在该书中多次提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为现代建筑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思想驱使设计师们努力寻求宜居环境。当前,设计师充分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的科学的设计方案不胜枚举。接下来,笔者将以该书为依据,就重庆大学B区的公共空间展开相关讨论和分析。

图1 重庆大学B区总图

2 重庆大学B区基本概况

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土木建筑学院以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共同构成了重庆大学B区的前身,该名称起始于2000年。

重庆大学B区占地面积371541m2,校舍总面积约为332079m2,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西南边,319国道以东、沙杨路以北。校园主要划分为南部、北部以及中部三部分。校园中部主要分布有运动场、图书馆、教学楼以及食堂等公共场所;北部主要是教职工宿舍及其相关配套设施所在地;而南部主要是学生宿舍。

3 简要评析重庆大学B区的部分公共交往空间

图2 大门位置示意图

3.1入口空间

3.1.1大门

大门位于沙正街旁,体量相对较大,以白色和红色作为主色调,“重庆大学”字样以黄色嵌之,在周围建筑物中异常突出,有着较强的可达性、可识性以及标志性。在校外主干道和大门之间留出一定空间,有利于人群集散。

3.1.2中门

就生活氛围而言,中门坐落于校园东南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大门有着显著差别。在重庆大学,“中门”不仅仅是指门本身,它还包括沿中门外分部的各种商业店铺。这一带街道设计不宽,但也不至于狭窄,周围分部的店铺很好的满足了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需求。而且,以消费活动为中心,又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活动:闲暇时间,商家积聚在树下打牌、聊天;路过的行人停下脚步抚摸店家养的小宠物,并在此基础上闲聊结交新的朋友;在此消费的学生遇到同样出门逛街的老师或者同学,简单的寒暄或者慰问等(如图3~4)。

3.2广场空间

3.2.1入口广场(如图5)

在校园内部,入口广场是最为宽广的广场,它分部于主入口轴线上,与大门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极具气势活动空间。入口广场虽不及中门热闹,但由于其地势较高,且视野相对开阔,所以吸引了周围家属们在此活动,是一个较为活跃的区域。

图3 中门位置示意图

图4 中门区域图

图5 入口广场位置示意图

在入口广场的中间区域设有专门的绿化景观,能对周围景观形成合围和划分的作用。而且,设计师在设计喷水设施和花台时遵循了人性化原则,考虑到人体就坐所需要的合适尺度,适宜开展各类娱乐休闲活动。闲暇时间,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在广场上玩耍,累了可以在花台上休息;而熟识的友人在这里相遇也可以唠嗑闲谈,气氛融洽而闲适。

除此之外,随着铺地材质的不同以及绿化带的阻隔,喜欢安静的人也可以在此找到一处世外桃源,正如图6,老人可以不受丝毫干扰的认真读书。

图6 入口广场区域图

3.2.2小景观或主题小广场

网球场旁设有雕塑小广场。该广场占地面积较小,而且活动设施不全,公共活动难以有序开展。在此之前,这里只是一片单纯的绿地,人们为了走捷径留下一条小径,金属雕塑为其增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但是因为难以吸引公众在此开展公共活动,所以该区域难免显得沉闷。最近,学校正对该地进行大面积的整修,为了走捷径而形成的小道“合法化”了,同时新增了两条道路,在道路两旁种上了草坪和灌木丛。无疑,整修后的小广场将更加适合公众活动,在植物和雕塑的分隔下将多出更多的空间,为附近的孩童提供了娱乐、玩耍的好去处。

图7 

与雕塑广场类似的还有位于七舍和八舍之间的水体景观、入口广场旁的绿化景观,这些地方既缺乏公共设施,又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无法有效满足人们的生活休闲需求,所以难免显得沉闷。

图8 

3.3体育场

3.3.1篮球场与足球场

在学校足球场和篮球场上,许多热爱体育运动的同学在场上进行激烈的对决,但值得一提的是,球场旁也聚集了许多人。

球场周围看球的人中,既有专注于比赛战况的球类爱好者,又有打发闲暇时光的老人;有闲话家常的妇女,也有吵吵嚷嚷的学生。由此可见,球场除了供体育爱好者打球以外,观众席、围栏以及树木等周边设施也能为人们营造出适宜的活动空间。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球场满足了人们“看人”的主观需求。

图9 运动场旁的观众图

3.3.2健身场

健身场位于篮球场旁,它的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尺度设计合理,场地比旁边的人行道大约高出0.3m,而且场地均由柔软的假草铺设而成,给人一种安全感和领域感。有趣的是,健身场的主要功能不是供人们健身,这里是各种休闲活动的集聚地。孩童们在此嬉戏、玩闹,老人们在此休息、聊天,家长们在此讨论教育问题,学生们在此朗读英语……在这里,健身器材原有的功效退居次要位置,它们更多的成为一种装饰或者是公共交往的载体。

图10 健身场里的多种活动图

4 通过阅读和领会将如何设计出宜人的公共空间的原则,总结如下

4.1领域性原则

就表层意义而言,公共空间作为一种公共活动场所,它必须是公共的,但在设计过程中仍应考虑到私密性活动,在某些活动区域应保持适量的私密性空间,让人们免除干扰。分隔手段既可以是开敞式的、还可以是半封闭式的或者封闭式的。开敞式的限定感不强,能实现视线的通透,所以可以利用材料划分或者高差来达到特定效果;半封闭式依然能与外界进行视线交流,但在空间上较为封闭,有着较强的限定感。除此之外,在保证私密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节省空间,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多余空间设置小品基座、大台阶以及花坛等,保证高度合适,尽可能增强辅助空间的可坐性和可观赏性。

4.2开放性原则

就空间环境本身而言,要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开放的活动区域,将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题:要尽可能扩大个人选择空间和范围,赋予城市生活更多内涵;加强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和融合;为人们提供接触新事物的条件等等。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开放的空间环境缺乏认识,人人往往固步自封,局限在一片狭小的区域内。随着现代社会观念的不断形成,旧的使用行为和旧观念逐渐显得格格不入,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秉持开放性的原则,确保空间环境开发、设计以及维护管理的规范、有序。

4.3多样性原则

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么人所生活的区域或者场所也必须是丰富多样的,也就是说,多样的生活必须有多样的环境作为支撑。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才有了多样的生存条件,文化、政治、经济等人文因素和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决定了具体的环境,因而导致多种建筑条件的形成。环境、建筑的使用者受所处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对环境和建筑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建筑的多样化。此外,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出现也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寻求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创意和设计环境。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1]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赵伟韬,李迪.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调查与分析.北方园艺,2008(6).

[4]梁静,孟聪龄.关注人类心理需求,创造宜人情感空间.山西建筑,2006(6).

TU244

A

1673-0038(2015)02-0015-03

2014-12-25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入口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在广场上玩
秘密入口
Who Is The Master?
重庆大学 区B法学院办公楼
作品三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