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明器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2015-10-29 16:41李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随葬品死者建筑

李东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浅谈建筑明器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李东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建筑明器是中国历代流行的明器之一。由于汉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会与生时一样,为了让死者死后的生活能过得好一点,渐渐出现了模仿人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而制作的明器。所谓明器,是指“冥中所用之器也”。明器只供丧葬,不能实用,故又有“人器实,鬼器虚”之言。建筑明器是模仿死者生前所居住的房屋而做的居室明器,而它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筑明器;汉代;陶瓷;墓葬

一、建筑明器的起源与最初作用

汉代后期,厚葬之风渐衰,人们逐渐领悟到“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不仅用生时所喜好的文物陪葬,还出现了许多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也就是采用替代品陪葬,如汉墓出土的各种农庄、陶楼、陶院落、陶猪舍、陶狗、陶壶等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透露了当时的建筑形式,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器。

二、建筑明器所反映的生死观

中国人和古代文明中的大多数人一样,也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他们不想埃及人那样,认为灵魂还会回到原有的身体里,而是认为死者会生活在另一世界,那里的生活仍同在世时一样。他将会生活在一所住宅,穿衣、吃饭一如生前,并且他如果是位重要人物,还需要照顾和陪侍的奴隶。因此,在中国早期,以活人殉葬的做法并不少见。但是这种做法后来明显是废纸了,而是代之以泥制或木质的人俑来陪伴死者,同人俑一起当然还有为生活舒适的各种必要用品。在孔子之后的世纪中,中国产生了大批的思想家。而孔子后大概经过五代人,出现了孟子,他被宋代学者尊为儒家的正宗传人。在《孟子》书中大量的孟子语录里,有这么一句孤立的咒语,即:“始作俑(陪葬偶人)者,其无后乎?”而“无后”居三大不孝之首。虽然我们尚未发现在孟子以前其被使用的确切记载,但是我们仍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推前其年代,甚至早于秦穆公。尽管它早已普及,晚周墓穴中的陶制或木质的随葬品,我们迄今仍知之不多。但是属于下一个朝代——汉代的各式各样的随葬品已经出土,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建筑明器。

三、建筑明器的寓意

建筑明器是专门用于随葬的器物,它不具备实用的特征,只是寄托人们精神意愿的代替品而已。它是服务于死者的丧葬用器,摹写的一般是同时期地面建筑的美品,死者或者后人希望以这种丧葬用器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或者通过死者的庇护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作为随葬的器物,它不具备居住的条件,而且从随葬品本身的特征来看,它也不是墓主人死后居住的阴宅,墓主人死后肉身所居住的地方应该是墓室建筑。到了宋代,许多墓室建筑仿地面建筑建造而成的,整个墓室的形态就是地面建筑的地下效仿,所以此时的建筑明器发现的也就相对较少。建筑明器的出现就是希望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不但有墓室建筑的肉身居住空间,而且还能拥有灵魂所居的另一个生活空间,这个空间的表现就是建筑明器。所以说建筑明器是地面建筑的模拟,是希望墓主人居住条件更好的具其形貌而不用的精神替代物而已。建筑明器是古代建筑文化的代表符号,是古代建筑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对中国传统建筑实体的复原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应该借助于建筑明器。

四、建筑明器的审美特征

1.创意性。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明器,必须有一定的法则和规范才能够得到普及和推广。法则和规范的形成过程,既是该艺术种类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是违背自由本性而僵化和衰老的过程,于是有了从自由到规范,然后再打破规范,重新获得自由的过程。先秦时期,秦人在墓葬中的随葬的建筑明器主要是关乎生活的仓和灶,大多表面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反映了秦人现实的品格。

2.空间性。建筑明器是立体的建筑模型,是空间构建艺术,但是它不可能将外部空间完全摹写到建筑明器之中,因此为了容纳更多的可以展现死者来世美好生活内容的信息,建筑明器在制作中充分运用了立面和平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更多的文化信息。秦汉时期在建筑明器中有时出现把一个空间单元完整填塞在平面造型中的现象,实现平面与立体的统一。

3.象征性。从原则上讲,单纯的主观表现和单纯的客观再现都不易成为审美的对象,真正的艺术品应该是写实和写意的辩证统一。建筑明器是当时地面建筑的摹写,所以具有写实的成分,但是也包含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以及丧葬文化特有的表现符号,所以又包括写意的内容,这是建筑和明器的契合。

建筑明器承载着墓主人对现实的留念和对来世的希冀,因此相对于其他文物,其涵盖的历史信息更多。建筑明器不但为我们还原古代建筑风貌提供了蓝图,而且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载体,还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引起艺术家的关注。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大量建筑明器不断出现,研究也越发深入,其必然会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

[1]周学鹰.汉代建筑明器探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勇.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3]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J].文物,1984.

[4]张勇.建筑明器起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5]巫鸿.“明器”的理论与实践[J].文物,2006(06).

K878.9

A

1005-5312(2015)08-0163-01

猜你喜欢
随葬品死者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ORGANIZED GIVING
西安公园上城(一期)考古发掘简报
蒙元墓葬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浅谈汉代厚葬风俗
安徽江淮地区汉墓文化因素分析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