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寄相思

2015-10-30 02:38杨慧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抒情思念月亮

杨慧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红楼梦》贾雨村语)月亮,本是一个自然的天体,却被人类赋予了情感,被观者的心情物化。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月亮本无情感,是人类主观情感浸染使然。花好月圆是人类希冀的美好时刻,是人与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古今中外,文人骚客,莫不把月亮拟化为情感的寄托物象,相思的倾诉对象。下面以本栏目的习作为例文,谈谈“咏月寄情”类作文的艺术特色。

一、创作主体的变化与位移。自古咏月的主体多为客居他乡的游子,而当下留守儿童却成为中学生“咏月寄情”类作文的创作主体。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进城务工的父母又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留在身边,孩子无奈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亲情饥渴”现象,已成为社会问题。反映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就是假借某种物候天象寄托对父母的无比思念之情,渴盼早日回到父母身边,渴盼父母早日回归家园。中秋将至,一轮明月寄相思,自然而然成为留守儿童作文的主题。

二、创作手法上,体现出抒情散文的特质。文中的景或物是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因事(人)抒情,动情动容;或托物抒情,有所寄托……无不体现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三、立意清新,结构精巧,语言优美,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思亲、念亲,呈现出渴盼团聚与关爱的浓烈情感色彩。覃璐■同学的《那年,那月,那中秋》(本期所刊文章),诗意的题目,静美的意境,营造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氛围。此情、此景,祖孙二人望月、思亲,犹如一组特写镜头尽展读者眼前。人物形象刻画细致,“我扬起嘴角”,笑脸抚慰婆婆;婆婆“嘴角翘起淡淡的弧线”,抚慰孙女。这些动人的细节,增添了思念之情及感染力。题目“那年,那月,那中秋”,既点明了节气,统摄全文,又把读者引入胜境,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再如,孙嘉瞳同学的《月不因雨朦胧》(本期所刊文章),独具匠心,另辟蹊径。众人写月圆思亲,小作者却偏偏着笔于:残月、小雨、薄雾,但是掩饰不住月亮的“柔和之光”,与下文妈妈的“静美目光”相呼应。素描月光,实则为突出母爱蓄势。语言上又借鉴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朦胧美。“小雨”“薄雾”,这些修饰语使“本就依稀的月光”愈发的薄凉,与此时此刻的感受相通,情与景的交融,似乎凉意更甚。首尾呼应,写出“我”此时不同的心境,由朦胧转为光亮,既是月境,更是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给人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历代咏月诗词逾千首,涉月散文则不可胜数。《全唐诗》中月字出现频率达9518条,远超过天、日、草、木等次数。可谓联想丰富,色彩纷呈,意蕴丰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弯的时候,思念也弯;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不论月亮是弯是圆,思念都是一首皎洁的诗、一幅感人的画、一幕放不完的影片、一生永难忘怀的记忆……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西工业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抒情思念月亮
秋天的思念
会抒情的灰绿
对你不再思念
无尽的思念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约会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