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籍之路

2015-10-30 02:37余义林
检察风云 2015年21期
关键词:文库古籍历史

余义林

我提出“汉籍之路”,主要是借鉴我们早就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说法,这样会让人们一听就明白。——柳斌杰

本书记述的是一段让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

话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孙晓在一次例行的学术交流中来到梵蒂冈的图书馆,看到了中国古籍遭受毁坏的情况,回来他就开始查资料、跑图书馆和相关的专家进行交流,全面了解流失国外的中华古籍的情况。学者们都是这样,认准了某个选题或课题,往往会坚持不懈的钻研下去。何况孙晓本来就属于比较认“死理儿”的主,按北京土话讲,他是那种做事很“轴”的人。作为社科院历史所的资深研究员,多年的学术生涯更加强了他的这种性格。他把在梵蒂冈图书馆看到的古籍损毁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和同行们反映。真所谓不通气不知道,一通气吓一跳。让孙晓特别震动的是,不仅是在梵蒂冈,在法国、在英国、在美国以及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周边国家,都藏有不少中国古籍,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中晚唐,最近的也是清末流失出去的。就是说,有三百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在这个领域里算是最“年轻”的了。而国内不仅对流散海外汉籍的存量缺乏全面的统计,更没有一个系统整理和出版的计划。其实,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每天都发生着中国古籍损毁的情况。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很可能若干年后,留给我们的只有巨大的遗憾。

“这是个工程。这一定得是个大的工程。因为存于国外图书馆、民间机构及个人手里的中国古籍太多了,经过我这几个月的粗粗统计,可能有十万册之巨。要从这里选取有价值的版本,这得是个多大的工作量啊?”在历史所每周的例会之后,孙晓总是要说起这个话题。

“不能光靠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力量肯定不够。这可是一件大事情,应该努力让它成为一个国家项目。”说这话的是社科院历史所当时的副所长卜宪群。

“东亚与东南亚的文化圈,也有大量的汉籍。但是否要把它们也纳入域外汉籍的范畴,恐怕要多方论证,或者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分歧。”说话的是历史所的赖长杨,一个和历史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学究。

“这部分汉籍其实量很大,排除在外也确实可惜。”卜所长说。卜宪群在读硕士的时候,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史,到读博士时,其主研方向是秦汉史。在历史所,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办公室,所以他和同是研究秦汉史的孙晓,算是“同宗”兄弟。因为他的博士学位拿的比较早,所以大家都习惯叫他博士,而不是所长。

孙晓和卜博士的思路一碰,碰出了一点火花:“关键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汉’,应该不是一个民族概念。或者,我们不应该把它局限于民族概念,而应该成为文化概念。”

接着这个话茬儿,大家纷纷认为,把“汉籍”作为一种文化概念而加以拓展,显然就准确多了。尤其是我们周边的国家,有哪些不是在汉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呢?

正是在多次讨论中,一份定名为“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报告就开始在孙晓的电脑里出现了。抢救古籍固然是好事,但这毕竟是“民间”发起的文化项目,想得到官方认可很不容易。那是2004年的隆冬。孙晓他们每到一地,就把冻得冰凉的报告拿出来,放在相关人士和部门的办公桌上,然后简单地陈述,然后谦逊地告别。过后也不敢使劲催。毕竟这么大的一个项目,惊动的也不是一般的部门和领导,领导们也很忙,不能很快做出回应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只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加上一腔愁绪,在没有消息的时候盼望着消息,在毫无动静的时候等待着动静。

一晃几个月过去,终于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此期间,包括孙晓在内的历史所的几位学者,频繁出动,先和出版界的朋友们接洽。因为和这件事情关系最近的就是出版,他们的最终目的当然也是出版。黄社长和周社长就是在这个时候加盟的,或者说他们最终是被孙晓们的执著精神所打动的——人民出版社和西南师大出版社,愿意作为出版单位承担域外古籍的出版工作。两家出版社联名,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递交了报告,将域外古籍整理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同时聘请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担任“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的主任。后来,柳署长不仅同意担当此职,还提出了“汉籍之路”的概念(本书的名字就取自这里)。

2007年,人民出版社和西南师大出版社决定上马这个项目。尽管从经济效益来看,这套书还说不好是不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甚至因为其制作成本高,可能还会赔钱,但是,“我们看到国家的珍本,看到这些好书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心疼!应该让它们回归祖国。钱,毕竟不是唯一追求的东西。”这话是后来我采访黄社长的時候,他满脸认真告诉我的。和他的一席谈,也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出版人对书籍、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责任和忧虑,深深打动了我。我以为,如果没有这些出版家的鼎力支持,这套书的出版或许还会推后许久。

同年,在人民出版社和西南师大出版社的共同推动下,《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终于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计划获批。在列入“十一五”之前,孙晓他们也没闲着。他们在国内外学界调研,动员各界人士关注、参与这样一个古籍编纂工作。他们知道,这套大型古籍对编纂和出版要求极高,要保证其质量,必须有顶级专门家给予支持。或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吧,经过数百个日夜、数千次交谈后,很多人都认可了这个“民办官助”的文化项目,数百位海内外专家愿意为此聚集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的麾下。在本书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编撰和出版工作也同时进行着高效率地运转。从2008年第一辑问世,截至2014年底,《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已出版四辑共645册,其中正编第一辑90册,第二辑180册,第三辑103册,第四辑98册,还包括几十个丛编本和单行本品种。文库所收录的海外文献内容丰富,包括宋元珍本、明清佳刻、名稿旧抄以及域外精著,共计600多种文献,绝大多数为国内首度出版。将来出齐的时候,预计将达到800册,囊括2000多种来自海外的中华珍稀典籍。而目前出版的古籍已占项目总进度的81%。可以这样说,一个当代中国宏伟而辉煌的抢救古籍出版工程,正在落下帷幕。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文库古籍历史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专家文库
我是古籍修复师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