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

2015-10-31 10:34陈建强通讯员靳莹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5期
关键词:院刊稿源中国工程院

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靳莹

研究与动态

如何办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

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靳莹

日前,中国工程院15位不同研究领域的院士会聚天津大学,共同讨论一个话题:如何办一份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在此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正式创刊,并提出了“2018年所属半数刊物被SCI/EI收录”的发展目标。这些院士正是为此而来,因为他们都担任着中国工程院院刊主刊及分刊主编、编委的角色。

“中国工程院有决心、有信心把《工程·Engineering》办成世界一流的工程科技期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刚刚面世的《工程·Engineering》创刊号以机器人和3D打印为专题,刊发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文章,立即获得了海内外工程科技人员的好评。《工程·Engineering》作为一份外文期刊,它同时提供中文译本。“中国有4000多万工程技术人员,中英文同步出版的形式既可以让中国最优秀的学术论文实现中英文同步发表,也有利于中国工程科技工作者以母语阅读和理解工程技术的先进成果,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具有推动作用。”周济说。《医药分刊》主编、陈赛娟院士也认为这一改变“意义重大”,“有利于增强刊物的国际竞争力”。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兼总编辑姚申曾经提出,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需要设定三阶段目标:近期目标是具备条件的学术期刊在“三件套”上用力——重视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英文参考文献的规范化使用;中期目标是创办中国学术外文期刊的精品;长远目标是创办国际性高水平的中文学术期刊,争取让中文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通行语言。“在这一方向上,《工程·Engineering》迈出了重要一步。”

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是反映一国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据报道,目前中国学术类期刊约在五六千种,数量不可谓不多,但在国际学术界被接纳和认可的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工程·Engineering》创刊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约稿难”。“只有约到高水平的论文,期刊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提升,也才能吸引到好稿,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很多英文期刊已经被SCI收录了,目前没有被收录的期刊如果想完成这一‘跳跃’,最可行的办法是采取‘专题约稿’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特定主题的最好稿子——这样投稿人比较容易接受,也有助于整体稿源水平的提升。”参加讨论的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公司业务总监宁笔这样建议。《环境分刊》主编郝吉明院士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踏踏实实地做好稿源的工作,是让期刊成为世界一流的第一步”。周济也认为,既要“心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才能办好院刊。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载体和驱动力量,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在科研领域投入的持续增长,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很多论文甚至科技成果都流向了国外,也让人惋惜”。陈赛娟院士认为,中国最优秀的文章60%以上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是因为国外强大的出版及分析系统让中国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有所依赖,所以只能选择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正因为如此,也使得中国的科研动向被国外分析机构率先掌握。“现在到了迫切需要提高中国学术期刊水平,推动其尽快走向世界的时候了!”

推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除了实力,也需要必要的推广和宣传。如今,Science、Nature等国外期刊都愿意到中国来举办相关会议。陈赛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参加某国外期刊的会议,发现会场挤得满满的,气氛非常热烈。”当时她的心情挺复杂,“举办这样的会议,既吸引到了中国最优秀的稿源,也通过收取会务费增加了收入。我们中国的期刊要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即使将来我们的学术质量不比国外期刊差,如果不注重宣传推广,不懂得经营,恐怕也难以得到学者的认同和参与。”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1日05版)

猜你喜欢
院刊稿源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人员名单公示
打造一流高端智库传播平台 推动智库期刊高质量发展
——杨柳春博士访谈录
声明《西藏医药》征稿函通知
鹅可能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鸟类
快讯:《中国科学院院刊》第一届青年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声 明
“做人首先要勤奋”——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建勋的长寿经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