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述说

2015-10-31 16:01曹佩勇
书画艺术 2015年4期
关键词:篆刻展书法展刘先生

曹佩勇

刘一闻上海书协常务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篆刻艺术院任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院任研究员。2005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2015年获第五届全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作品入展:1982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全国首届篆刻评选并获奖,1986年西泠印社首届篆刻评展并获奖,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展并获奖,1991年当代著名中年篆刻家邀请展,2006年首届中国美术馆书法作品提名展,2009年孺子牛名家书法展,2012年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中华民族印谱原作展、澳门艺术博物馆壬辰龙年雅集——学者书法展、翰墨传承全国50家书法展,2013年三名工程书法展。举办个展:1987年刘一闻书画篆刻展(上海),2000年刘一闻作品展(日照),2001年刘一闻书法展(上海)、刘一闻篆刻展(日本东京)。举办联展:2014年翰墨西湖书法篆刻展(刘一闻鲍贤伦作品),2015年嘉平太和——刘一闻、罗步臻近作展。出任评委:1988年首届国际金石篆刻大奖赛,1992年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1993年全国文博界书法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新人新作展,1994年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1995年全国首届篆刻艺术研讨会,1997年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2006年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2007年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当代篆刻大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2008年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2009年第三届全国书法兰亭奖、第十一届全澳书画展,2011年全国邓石如杯书法大赛,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2012年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第四届全国书法兰亭奖,2013年全国“埇桥杯——孝行天下”书法展,2014年全国第二届赵孟頫杯书法展、首届万印楼国际篆刻大赛,2015年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大展。出版:《别部斋朱迹》《刘一闻印稿》《刘一闻作品》《刘一闻楹联书法》《一闻百联》《中华民族印谱》《刘一闻书画》《当代篆刻名家——刘一闻卷》《刘一闻刻心经》《得涧楼印选》《中国印章鉴赏》《印章》《一闻艺话》《一闻艺论》《对联十讲》《怎样写对联》。主编:《印章艺术及临摹创作》《海派书家——弘一》。编著:《中国历代墨迹选——楷书》《恽南田画集》《夏丐尊旧藏弘一法师遗墨》《古代四季诗词印谱》。合著:《中国印章》《心经印集》。

画家陈丹青在他的《退步集》中说,当代中国油画展是油画家画给油画家看的。那么关于书坛,刘一闻先生在十届国展中曾就国展书法的现状,说过一段,大约的意思就是作品总是在炫技,在技术上甚至有的还不让古人,但就是品格不高、无灵魂的东西,此言直指当代书坛死穴。我想作为国展评委的刘先生还是说的客气的,厚道的。其实当代的名家中的大多,也是“失魂落魄”的。我也曾请教过刘一闻先生,您落笔时想过是写给谁看的吗?自己,书画家,还是普通艺术爱好者或者其他?刘先生回答:想写出自己想说的,无关他人。

刘一闻先生是当代泽古益深,作品极具个人面目,创新力度最大的学者型书画家、篆刻家,我当然这么认为。但凡真正的创新家,骨子里必定首先是一个服膺传统的保守派,听来矛盾,实质其然,所谓“尊古为新”,一切伪创新最终都是徒劳的。

刘一闻先生的作品从来没有试图绑架或左右观赏者的审美意志,他的作品总是在静静的述说,述说他的审美理想。这是一种诚恳的态度,一种学者的风范,一种心对心的晤谈。在他的作品面前,读者很自然地渐入其佳境,慢慢的来领悟一闻先生“大味若淡”的深境了。

刘一闻先生书画印文齐头并进,成为了新海派的标志性人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上艺坛,承续着民国海派的余脉,可谓大师云集。一些硕果仅存的中、西画领袖级的前辈,正当艺术恢复期,以他们几乎诗书画全才型的高度,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刘一闻生逢当时,酝酿其中、得天独厚,这是当代学子无法再造的机遇,这些前辈的民国记忆和做派依然清晰、真实,海派此刻还延续着该有的腔调。1987年《刘一闻书画篆刻展》的成功举办,使刘一闻先生为世人所瞩目,名重大江南北。在那个年代里,举办这样的个展固然需要勇气,但更不可缺失水准,刘先生艺术上的早熟,除了他的慧根和觉悟,应该与当时那种干净的艺术氛围和那批真诚的大师前辈有着无法割舍的极其重要的因缘。在师友们的提携鼓励下,半个多世纪于书、画、印的研究与实践,自成蹊径,风格高标,成为了新海派的标志性人物。

刘一闻先生书法的地位应该不亚于其篆刻在当代的地位

刘先生书风演变的过程脉络清晰,水到渠成。他的早期作品刚柔得宜,健妍合度,清雅至佳亦是令人怀念的。近年其行书作品与早期作品所传递表达出的丰富消息而言,表现得更为空灵沉静。线条更趋爽劲老辣,少有盘曲,刀刻意趣益显,书卷气、金石气的融和,使他的行书作品面目清新却古意盎然,看似冷静,却大有奔放处,其独造的气息、格局、用笔令人称绝。论说作品首要的当是气息格调,舍此又遑论其他。在刘先生轴、卷、册众多的创作形式中,对联允称经典,成为各路藏家竞相收藏的目标。而他的手卷、题跋作品因其更具有艺文史料的研究价值,旧纸老墨,又极尽雅致,展卷品玩、终令人不肯释放,惜当下能擅于此道者已屈指可数。

近来刘先生似乎更多用心于他的隶、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印章市场价值的扶摇直上,虽索刻者陡增,但刘先生刻的却反而少了,我想多写篆隶或许是刘先生的另一种形式的篆刻表现或创作冲动,如果他近期的行书是他印章款识的话,那么他的隶篆作品便是他篆写的印面。看刘先生隶书作品如观香篆,循烟云飘渺之迹,得万般变幻,任凭观者骋怀感悟。刘先生写隶不囿于常法,一改波碟的程式,笔法、画意、刀味,相融无间。他的隶书是干军之势的大笔横扫与曼妙勾勒点染的交响融汇,大笔定势,小节扶正、滋养、平衡,兼施以画家墨法,是谓打通文、野两级,求得和谐一处,篆刻家又敏感于结体构筑,故多有神来之笔,总令人耳目一新,成当今书坛隶篆之别调,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篆刻展书法展刘先生
周少剑
旧事
向彬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随笔一则
观书法展有记
灵感生成器
父子间的硝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