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水文化建设框架构建

2015-11-02 08:56李璨颜恒
治淮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水利水资源文明

李璨 颜恒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水文化建设框架构建

李璨 颜恒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她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中国文明便是得到了水的孕育滋养而繁极一时。面对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逐渐显现的状况,水文化建设作为水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出符合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一、水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水文化作为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近十几年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许多学者如李宗新、陈杰、王海波、王伟英、程建新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水文化做了诠释。国内学术界总体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上对水文化作出界定:前者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文化成果的总和;后者是指人们对水事活动的一种理性思考或者说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但无论如何定义,水文化的各种表现总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即水与人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的说法,人们喜欢择水而居和依山傍水的亲水意识也是与生俱来的。水文化的内涵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人们对涉水事务的思考和社会意识,包括通过供、用、排、节、管水等措施创造出的经验、管理财富及以水为题材创作出的诗歌、故事等精神财富的活动等;二是水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关系。每个国家都有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而对水文化的不同认知则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二、水文化建设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必须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水文化建设作为水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对促进人水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水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在源远流长的治水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水利精神,这种精神是水给人们的体验和感悟。千百年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教导我们坚忍与内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与“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也成为新时代广大劳动人民意气风发、开拓进取的真实写照。在水文化的凝聚、激励、感召下,人们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繁荣昌盛提供动力和支撑。同时,先进的水文化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有利于现代水利法规政策的加快完善。目前水利正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就要求水利建设既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灾害,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增强人们节水、护水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水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所在

水文化是生态文化之魂、生态文明之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水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构建文化价值体系,旨在对人类不合理的用水行为进行内在约束,从而树立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将水的奔流不息、人的积极上进和谐统一,把水文化与当地的旅游、产业、建筑文化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其水的灵性。

3.水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支撑

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经济要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时代赋予水利新的使命、新的内涵。坚持以水利实践为载体,注重科学治水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人水和谐的新观念,把握水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把和谐理念、生态理论融入水文化,以丰富的水文化成果,支撑生态水利的大发展。现代水文化建设,就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文化功能,进一步提高其对生态和文化的承载能力,实现水工程与水环境、水景观的有机结合,把文化的元素渗透到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

三、水文化建设框架构建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要求,结合社会发展和当前水生态建设实际工作内容,笔者认为水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构成,其基本框架体系图见图1。

图1 水文化建设框架图

1.有水可用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水文化建设的“瓶颈”,可以采取以下三条措施使水文化建设用水保质保量。

(1)建设水源工程

水源工程能够把天然降水拦蓄起来,把地下水开采出来,使天然水源变成可供人类利用的潜在水资源。扩挖塘坝、整修水库、清淤渠道等工程的建设,从源头上保障水量,是水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恢复河道原设计防洪标准,通过多级河道尽可能多地拦蓄地表径流,尤其对于年内降雨分布不均的地区要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同时还需配套建设生态湿地型滞洪区,既能蓄存洪水资源,还可以补充地下水。平原地区可以兴建平原水库,统筹布局开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搞好回灌补源工程建设,在地质条件适宜的入海河口地区规划建设地下水库与生态湿地。除了以上这些常规方式外,还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类非常规水源,加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力度,大力实施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研究对矿坑排水、微咸水的合理利用。

(2)推广节水技术

推行节水技术是应对水问题的有力措施。在目前水权制度不健全、水权转让方式不明晰的情况下,通过水权转换以获取充足的水资源并不实际。尤其是在用水总量接近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只能通过建立节水技术指标体系、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强污废水处理技术研究、降低自来水管网漏损等措施来满足新增用水的需求。

(3)治理水体环境

治理因污染而不能利用的水资源,既是一条增加可供水量的有效途径,还是创造优良环境的必然要求。一是实施生态治河,恢复河道健康。治理后的河道要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并具备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能力。二是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供水安全。饮用水源地包括地表和地下两类水源地,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范围综合整治,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三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严格水功能区管理。根据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对区域内主要入河排污口的流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其污废水排放情况。

2.有“道”可循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有了水量和水质的保障,还需要依靠河道水网建设,以此打通城市水动脉,使得水文化建设有“道”可循。这个“道”狭义上是指河道湖库,广义上则是蕴含了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水利部陈雷部长自2009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蓄”的河湖水网体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表明了构建现代水网的重要战略意义。所谓现代水网,是指在现有水利工程架构的基础上,以现代治水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先进技术为支撑,通过建设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和河湖库渠连通工程,将水资源调配网、防洪调度网和水系生态保护网“三网”有机融合,使之形成集防洪、供水、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水利工程网络体系。不仅能把不同流域、区域的河湖水系连通起来,把潜在的水资源输送配置到各个区域,还能在区域内形成小循环,开辟无水变有水、死水变活水的新局面,为水文化建设奠定重要基础。而在现代水网规划背景下,有机地融入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元素,对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有法可依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水文化建设也需要配套完善的法规制度和强有力的执法效能来作为根本保障。一系列水利法规的相继出台,建立了以新《水法》为核心的水法律法规体系,为水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完善水文化建设的相关法规、条例、政策,切实保证水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修订水文化教育宣传、新闻发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大涉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水环境污染惩处力度等。同时还需建立强有力的执法队伍,严厉查处非法取水、偷排污水、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滥采乱挖河砂、河道内违法建设等水事违法行为。

4.严格水资源管理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开发利用水资源既要考虑经济利益,又要兼顾人类用水公平,还要考虑水资源本身的生态环境维持和修复功能,因此,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层次动态管理系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供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改变现在的用水方式,部分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势必进一步激化。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未来的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自2011年中央明确要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限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守“三条红线”,坚持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各地要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才能保障水资源更新周期内的天然可再生能力,从而实现水环境的合理脉动。

5.教育宣传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通过水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以及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意识。因此,水文化建设要进农村、进城市、进工厂、进社区、进学校,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水法规,逐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形成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的良好氛围。在水文化队伍建设方面,要明确有领导分管和有专人负责水文化建设工作,把水文化建设融入当地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之中。在水文化宣传方面,要规范水文化宣传流程,重视教育机构在水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同时,对水而言,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而水文化建设涉及的源多面广,所以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提高区域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决策的可行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此确保水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四、结语

水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丰富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本文仅仅对水文化建设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还需要具体的工程及非工程措施以及无数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辛勤研究来实现水资源与当地自然条件、风俗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完美融和,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250014山东省水利厅250014)

猜你喜欢
水利水资源文明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请文明演绎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漫说文明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