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民:十年一觉办学梦

2015-11-02 03:06周春伦河北石家庄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0期
关键词:志民杜郎中学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河北石家庄报道

胡志民:十年一觉办学梦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河北石家庄报道

胡志民对家长说:只要有一个孩子,我这学校就要办下去!

天卉中学的创办者,是胡志民最为人知晓的身份。

2007年,学校创办的第五个年头,胡志民带领一众师生毅然走上课改之路。仅三年时间,“大单元教学模式”便被列入“全国九大教学范式”。天卉中学也和其他八所学校一起,成为全国课改名校。正是在此基础上,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于2012年9月建立。

至此,一所农村民办初中,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走出农村,走进省会,走向全国,各地教育者慕名而来。

《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

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里,校长胡志民的办公室在教学楼二层尽头,大门时刻敞开着。

新生军训阅兵和教师节在即,一名老师疾步走进校长办公室,朝胡志民扬了扬手机:“刚收到一封家长发来的邮件。”邮件里,家长们征询校长意见,希望在军训阅兵完后,给老师献花。胡校长态度坚决:“谢谢他们的好意,学校已经为学生准备好了。”

有这段对话,缘于一条规定——教师绝不允许吃家长一顿饭,绝不允许接受家长一点礼物——这是胡志民校长给老师设置的高压线。他的理由很简单:教育需要资本,需要干净的环境。当教师都没有做教师的资本了,学生还相信我们什么?

在创新国际学校,校长的办公室可以随意出入,校长电话可以随时拨打;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不需要被点名认可;学校任何一个角落都对家长开放,家长可以参加每周一次的校中层会议……

3个月前,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送走了办学以来第一批学生。几天前,有刚入学的孩子回母校叙旧,言语间对三年的初中生活很是怀念。

胡志民对杜郎口模式是心存感激和尊敬的,无论当下教育者如何评价杜郎口模式,他说,假如没有杜郎口,我们的教育可能还要探索很多年。

办学校,是胡志民做过的最长久的梦。

1982年,年少的他从承德师范毕业后,顺利进入教师行业。十年里,他做过教师,当过教导主任,也任过校长。走得越深,他越发觉得无奈,手脚被无形的枷锁束缚,想做的事情做不成,不想做的事情必须做。

说到河北教育,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超级中学”。许多人认为,“超级中学”代表了中国应试教育发展的极端,更堪忧的是,它扰乱了整个区域教育生态。诸如此类的学校擅长将管理做到极致,所谓“极致”,是精细设计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这种方式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学生被“格式化”了,乃至自己都意识不到。

胡志民认为,现代教育最悲哀的地方就在于,它培养出了两类人:一类人恐惧学习,一类人痛恨学习。学习原本是人的天性,但不合时宜的教育却使人与自己的天性对立了。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学业终止就意味着学习的终止。

“真正的教育,是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保护孩子的天性、灵性、野性,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标准去打磨孩子。”

胡志民说,这便是《礼记》里说的“有志于本矣”。近段时间,胡志民又反复读《礼记· 学记》,每次读,他都忍不住击节赞叹:“古人看教育比我们看得清!”

他一面兴致勃勃地拿出书来分享,一面讲解:“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处在什么时段,就做什么样的事。我们总把教育想得很复杂,如果我们懂得这个规律,它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90年代初,教育事业终于做得沮丧,怀揣一股“狠”劲儿,胡志民下海经商。他暗自较劲:如果有一天,我办学校,一定把它做得不一样,做出花儿来!

职业360度大转变,个中滋味,二十年后再回首,胡志民只轻描淡写一句带过:“下海十年,开过饭店,搞过装璜,从北方拉车皮倒土豆到深圳,到成都,都去过……”——结果终究是好的,他利用经商得来的钱,第一时间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豪言,真正办起了学校。

从杜郎口学什么

天卉中学位于河北省围场县,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过渡带,因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而得名。由于地形限制,天卉中学依山而建,静卧在绵延山脉的臂弯里。

2003年到2005年,也许是天卉中学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时期。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学得快乐。但是,这一势头还未充分发展,便随着2006年第一届中考逼近而结束:活动停止了,课时增加了,匆匆脚步取代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接下来,连续两年时间,天卉中学都取得了全县中考第一的好成绩。但胡志民高兴不起来,他隐约看到一所应试强校在兴起,理想学校的影子越来越远——这完全背离了办学的初衷。

如果这样,学校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要么改变,否则放弃。改革这一步,胡志民走得义无反顾。

从哪里入手?一年365天,对一个初中孩子,有超过200天是在学校度过,而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有关教育的所有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课堂上。为此,胡志民走过很多名校,看过很多课堂,但这些仅在传统结构上修修补补的大同小异的课,并没有触及他内心对好课的定义。

2007年,柳暗花明,当胡志民参观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他被彻底震撼了:这里的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起点建立起来的,通过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重建,实实在在地将课堂还给了孩子。

尽管外界对这一模式还存在诸多质疑,但胡志民已经看到了几个简单、大胆却极具意义的动作。

第一是拆掉讲台。为什么拆掉?在传统课堂,很多老师上课直奔讲台,上去就不再下来,更不用谈走到学生中间,直到整堂课结束。尽管讲台高度仅20公分,但它是师生关系的象征,这一点毫无夸张成分。与其说拆掉讲台,不如说是改变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关系,改变传统的“泼水式”教学——“泼水式课堂”,是胡志民对传统课堂的形象总结:教师积攒了半桶或一桶水,站在讲台上凌空泼下,学生能接收多少算多少,接不到也没办法。

静卧在绵延山脉臂弯里的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

第二是在墙的周围设置多面黑板,学生可以随时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黑板的延长,意味着课堂内容承载量的扩充;更意味着,教学由单向度传输转变为双向度甚至多向度交流,教师开始倾听学生的反馈,学生有机会展示;再深入看,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和相信,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也可以是知识的输出者。学习的真正发生,正需要调动起学习者的内在动力。

第三是学生座位由原先的“秧田式”变为小组“面对面式”。胡志民认为,此种方式营造了小组讨论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老师直接给的是信息,交流碰撞之后所得到的东西,才是知识。“知”是知道,“识”是辨别,知识的获得必须有“识”的过程,才能够内化。

有老师在尝试的过程中反映,对坐的方式无法避免孩子聊天。胡志民不以为然:小组对坐的目的,正是让学生说话,关键是说什么话,这就需要老师的智慧。这也恰好回应了“小组方式无法带来真正有效的讨论”的质疑:如何让讨论真正发生?只有小组的形式当然不行。但无法否认,小组面对面,为有效交流带来了更大可能。

现如今,无论是天卉中学,还是石家庄创新国家学校,教室的布置都学习了杜郎口的方式。不同的是,胡志民校长还为每个小组配备了一个特制的“白板交流桌”,小组讨论的时候,几个人身子一围,便可以在桌上写写画画,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了。

为什么会选择杜郎口作为师法对象?这个问题,胡志民校长被不同的人问过多次。答案如一:因为它真正改变了课堂里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胡志民对杜郎口模式是心存感激和尊敬的,无论当下教育者如何评价杜郎口,他说,假如没有杜郎口,我们的教育可能还要探索很多年。

杜郎口之后见真着

杜郎口的“三三六”课堂模式,天卉中学将其“本土化”,便形成了最初的“三型六步一论坛”模式。“一论坛”是对杜郎口模式的发展,也是课改初期胡志民和老师们打的最大的一场“拉锯战”。

杜郎口模式主张“10+35”或“0+45”课堂,即老师讲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孩子讨论、展示,甚至,整堂课全部交给孩子,老师一分钟也不占用。刚开始,天卉中学将这一规定强力推开,并成立了督查组,专门在各教室间来回查看。但事实证明,这一招并不管用,老师和督查组人员打起了“游击”。

反思之后,胡志民校长想出办法:一个单元结束之后,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申请一到两课时的“单元论坛课”,在这个课堂上,老师可以“大讲特讲”——带领孩子梳理单元知识脉络,对重点知识进行二次提升,开展单元考试等等。这相当于给老师找到了一个出口,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样,极具天卉特色的“三型六步一论坛”课堂模式就形成了。有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天卉课改向前的一贯路径。第二阶段的“大单元教学”,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

课堂变了,胡志民和老师们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是:课堂任务完不成。在传统封闭式课堂,讲什么内容,讲多少,都由老师决定,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按部就班完成教学内容。然而,课堂一旦放开,学生成为主体,讨论和交流成为课堂的主要环节,生成性内容就层出不穷。延伸出的许多问题,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解决,怎么办?如果下堂课接着讲,势必影响课程进度。

这时,一位数学组主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能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三年教材打通使用,可能会节省很多时间。整合教材,乍一听是个大工程。做还是不做?以现有教师之力能不能做到?这是一道坎,迈不过去,就没办法继续往前走。胡志民一咬牙:做!

从整合数学教材开始尝试:打破年级的界限,打破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通过增、删、补,整合成有系统的知识模块。比如,有关函数,学生可以直接从坐标学到二次函数,既连贯又避免重复学习同一个知识点。

初次尝试,收效明显。于是,其他学科的教材整合也相继开展起来。

有人质疑:这对老师素质的要求是否很高?刚开始,胡志民也有顾虑,真正做起来,他发现,远没有想象中艰难,恰恰相反,它能成就老师。新的挑战点燃了教师的激情,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课堂,也在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治愈教师的职业疲惫。课堂改革使天卉中学走出了一批身经百战的名师。

在杜郎口模式红遍全国时,国内许多学校都前去“取经”。最后,真正做成功的寥寥无几。不只杜郎口的学习者如此,真正将课堂改革做出成效的也是少数。从表面看,课改只是动了课堂,但如果仅仅在课堂上着力,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管理结构,甚至整个学校的文化生态不改变,改革是走不长远的。

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的座位布置学习了杜郎口的方式,胡志民还为每组配了一个白板交流桌,方便孩子们进行小组交流

胡志民常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作报告,一所学校的课堂改革走到了什么程度,问题出在哪里,他往往一眼能看出。“现在很多改革出问题出在哪里?不配套。”天卉课改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学校管理体系的大胆创新。胡志民将其称作361°。

在改革中,校长要扮演好三个角色:改革发端的“独裁者”,改革中途的“理解者”,改革过程的“护航者”。

管理思想360°原本是一个完满的圆,增加1°,即是倡导教师敢于打破固有的圆满,不固步自封,继续寻求新的突破。这一思想落实在教学管理上,即“三横六纵一个圆”。

三横六纵是三个年级主任、六个学科主任,一个圆就是由普通教师组成的“督查组”,对年级工作和学科工作进行督查。无论是年级主任、学科主任还是督察组,都直接受校委会领导。这样便织成了一个相互咬合、交互评价的管理网。

这种管理架构,大大压缩了管理层级,整个管理重心在中层,好处在于,每当有问题出现,相应的责任人能够迅速应对,并且,中层管理者都是一线教师,他们对教师群体的冷热有切身体会,做出的决策也更契合教师需求。

通过管理的相互咬合,评价体系推动,再加文化润滑,学校的每个人都成了发动机,改革这部动车就真正运转起来了。后来,这成为了天卉中学有名的“动车”文化。

老师的三把火、校长的三个角色

“好教育写在脸上。”这是2010年《中国教师报》走访天卉中学后写下的话。这一点,记者在走进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后也深有体会。

从外观看,这所学校并没有特别之处,受场地面积所限,反倒显得有些简陋。再看学生,这种不一样就立马显现出来了。以一堂英语常规课为例,整堂课上可以看到教师对节奏的把握,更多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却不死板,自主但不浮躁。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自信的体现。胡志民校长说,这得益于两个字:“尊重”。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态度,尊重孩子的差异,更尊重他的起点。不强加,不纵容。他要求每个老师将这两个字记在心里。

无论是“三型六步一论坛”“大单元教学”,还是发展到现在所形成的“3D高效课堂模式”,其精髓动作——“展示”,背后体现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它相信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孩子空间。

胡志民说,一个好老师要做“三把火”——第一把火,是火种,点燃孩子,让他有学习的欲望,让学习自主发生;第二把火,是做“好伙伴”,以平等的姿态陪伴孩子学习,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第三把火,要做“火箭”,当孩子到不了某个高度时,推他一下,然后教师自己要落地。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

教育专家李锦韬先生(右一)来学校听课

有人说,胡志民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摘到了星星的课改达人。但“达人”的角色,扮演起来实属不易。

“所有人都知道改革的好处,却不乐意改,原因很简单:改革对安全和安逸构成了挑战。”这时,校长的决心够不够坚定,面对问题敢不敢担当,是否有智慧,直接影响改革命运。他总结:在改革中,校长要扮演好三个角色:改革发端的“独裁者”,改革中途的“理解者”,改革过程的“护航者”。

从一开始,胡志民就将姿态摆得足够坚决,他向所有老师传递了一个信息:无论这件事困难有多大,都要做下去!2009年,改革走到最艰难的时候,他的一位得力助手离开了,他坚持了下来。“改革就要从最艰难处改。”这句话成了胡志民的标志性“课改名言”。

他打了个比方:就好比,我想在一栋房子上开个窗,但我却对大家说:我要推倒一面墙。众人一片惊呼:使不得,推倒了,房子就塌了。那转而求其次:我开个窗可以吧?众人悬着的心放下了:当然可以。事情就这样做成了。因此,课改一开始,胡志民就点名要从初三开始改,一番“讨价还价”后,顺利地从初一落地了。这不是蛮力,是智慧。

2012年,胡志民又将这股率真和闯劲用在了筹建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上。

新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几乎是他和副校长以及招办老师们一个一个给招进来的。每来一个家长,胡志民就得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理念、办学想法、模式讲一遍,平均下来,对每位家长至少讲两个小时。有的家长不止一次地来,更有甚者,专门用A4纸罗列了一长串问题,他和李校长都一一解答。有家长质疑这学校能否办起来,胡志民斩钉截铁:只要有一个学生,这学校我就要办起来!最后,招生人数远远超出了预期。现在,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成了热门,但胡志民始终坚持自己的承诺:每个班40个人,绝不多一个,任谁都不通融。

与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创办的同一年,天卉中学受承德市鹰手营子区政府委托,正式接管鹰城一中,天卉课改模式也由此迈出了由初中走向高中的极具意义的一步。

2015年,鹰城一中在首届高考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本科上线率95.2%;二类本科以上上线126人,重点本科上线60人。超出区教育局所定的高考完成二本上线20人指标近四倍。学校也被承德市教育局确定为承德市高中教学改革示范校。

目前,天卉教育已经走上集团化发展道路,从一所、两所到更多。升学中的好成绩只是教学改革的自然产物。更重要的:胡志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大环境无法改变,但我们能通过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改变,逐步影响一方生态。

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的课堂改革探索也仍然在继续,在“大单元”“大展示”的基础上,胡志民将“大读写”引入,指向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形成了现有的“3D高效课堂模式”。在完善“3D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未来,他希望更进一步借助大数据的力量,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

家长走进课堂,对石家庄创新国际学校来说,已是常态。

猜你喜欢
志民杜郎中学
毛竹C4H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纺织之光”赋能行业科技十余载——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叶志民
Sharma-Tasso-Olver方程的新精确解研究
在多解中学创新
过骊山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Experiment on Adiabatic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in Front Zone of Effusion Cooling Configuration*
面对杜郎口,我们有话要说
我看杜郎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