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也有年龄

2015-11-03 14:09玉升烟
初中生学习·高 2015年10期
关键词:胡克出生地社论

玉升烟

“嘴边不要老挂着‘OK,‘OK?”里昂斥责道,小女孩应声回答:“OK!”这段出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对话,成为“OK”一词超频率使用的一个缩影。

“OK”诞生于19世纪的缩写潮中,当时那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喜欢故意拼错单词并把它缩写,以起到幽默的效果。比如,把“no use”(没有用处)写成“KY”(know yuse),把“no go”(不行)写成“KG”(know go),以及把“all right”(好的)写成“OW”(oll wright)。

美国词源学家艾伦·沃克·里德认为,“OK”的历史其实始于1839年。当时《波士顿早报》的编辑们在稿子上签字时,会用“OK”或“oll korrect”来表示“完全正确”(all correct)。同年3月23日,“OK”第一次登上报纸,出现在《波士顿早报》的一篇文章中。

促成“OK”一词迅速走红的是马丁·凡·布伦。1840年,纽约州金德胡克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马丁·凡·布伦,将出生地纽约的老金德胡克(Old Kinderhoek)的头两个字母“OK”作为竞选口号,意思是“竞选成功”。当年有一篇社论,对于收到带有“OK”口号的饰针之事作了以下评论:“可怕的字母,不仅对于说明马丁·凡·布伦的出生地纽约州的金德胡克很重要,而且它还是近期所举行大选的民主党颇具号召力的政治宣传口号……”就是这篇社论,无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OK”从此名声大振。不仅如此,20世纪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批复文件中也使用“OK”来增强自己的权威。

在维基百科中,关于“OK”的出处,有二十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一位制造干燥食品的商人名叫奥林·肯德尔(Orrin Kendall),他的产品被用作军粮,每一块压缩饼干上都印有他姓名的缩写“OK”。军粮很受欢迎,因此这个商标非常著名。

也有一种说法是,“OK”最初是美国铁路扳道工人的用语。当班时,如果铁路上一切正常,工人就说声“All correct”,即“完全正常”。由于“All”音接近“O”,“correct”音接近“K”,为了方便,工人们就直呼“OK”。

现代的手机短信促使一大批缩写词诞生,但都无法跟“OK”相比。语言专家说,“OK”之所以流行了一个多世纪,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单词清晰、发音简单,而且提供了其他词没有的“中立”含义——表示同意而无须提供某种观点。

对此,美国伊利诺伊州英语教授梅特卡夫有不同的看法:“OK”被视为这星球上最常说的词语,是因为它还可以伴着简单的手势使用。拇指和食指构成环形,圆圈本身就是最古老、最常见的表示圆满的象征。其他三指伸直,表示一切顺利或一切都好的意思。“OK”这个词正好又暗合了这个完美无缺、一切顺利的意思,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么简捷的手势来表达词语的意思了!

难怪,美国纽约市64岁的退休英语教师亨利·纳斯一直在街头派发倡导“国际OK日”的卡片,支持将3月23日定为“国际OK日”。

今年3月23日,“OK”迎来了它175岁的生日。这天,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都为“OK”刊登了“庆生”文章:“OK”已被世人使用了175年,是全球使用频率最高、最通用的词语。endprint

猜你喜欢
胡克出生地社论
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获奖名单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罗伯特·胡克与显微镜
画笔上绽放出科学人生
历史教学中要分清古人的出生地与祖籍
杨天惠生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