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花鼓戏音乐演变历程及其特色

2015-11-03 15:53钟冬梅
艺海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戏花鼓戏锣鼓

钟冬梅

衡阳衡州花鼓戏成形于明末清初,是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言稍加提炼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戏独一流派。

衡州花鼓戏的音乐以活泼、明快、高亢和粗犷著称,它热情奔放,山歌风味异常浓厚。自古以来湘南地区的民间小调和歌舞都很活跃。衡州花鼓戏的雏形源于一种叫“车马灯”的民间歌舞,由一丑一旦表演,形成一丑一旦的“二小戏”,用呐子伴奏。后来又产生了小生角色,发展为以“三小”见长的衡州花鼓戏。早期的“两小戏”以“呐子牌子”为主,歌唱时唱腔、伴奏、锣鼓同时进行,气氛活泼、热烈欢快,此类牌子共有600多支。后来传人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声腔《川子调》,发展了板腔式,更适合表现各种情绪的变化,《川子调》使用灵活,用呐子和胡琴伴奏,民间小调字多腔少、丝弦小调字少腔多。衡州花鼓戏的形成同样经历了由民间歌舞到两小戏、三小戏,再进入多行当、多人物的大本戏等几个阶段。演唱的多是灯调茶歌,用唢呐锣鼓伴奏,载歌载舞、气氛欢快活泼,经过提炼规范后形成了“锣鼓牌子”。三小戏阶段的唱腔除沿用了灯调茶歌和锣鼓牌子外,逐步发展了川子调。多行当、多人物的大本戏的出现在后期,是伴随着“半灯半戏”的演出形式而完成的。

衡州花鼓戏的“半灯半戏”是艺人兼唱衡阳湘剧,这时的唱腔逢三小角色即用花鼓调演唱,俗称“大筒子”(花鼓戏竹筒)。逢生、净两行人物则唱衡阳湘剧的弹腔(南北两路),俗称“小筒子”(京胡),经较长时期的衍变转化,逐渐去掉“小筒子”,发展“大筒子”而形成为小调、锣鼓牌子、川子调混用的演出模式,但在剧目中又有所侧重,艺人习惯称为川调剧目、锣鼓牌子剧目和小调剧目。因行当增加、内容复杂、剧目扩大,加之受到大戏剧种音乐的影响,川子调有较大的发展和完善。为了适应复杂的表演程式需要,又大量地吸收了大戏的伴奏曲牌(包括丝弦曲牌和吹打曲牌)和锣鼓经。

衡州花鼓戏的锣鼓牌子直接源于灯调茶歌,也吸收本地的师道腔曲调,是早期对子戏(两小戏)阶段的主要声腔。每首曲调的词和腔皆有固定的格式,在剧目中以曲调为单位连接,演唱时必须要用唢呐、锣鼓伴奏,圈内习惯称它为“锣鼓牌子”,亦称“呐子牌子”。锣鼓牌子用锣鼓起腔和收腔,专门起腔的锣鼓程式叫“倒脱靴”,演奏它时唢呐自由演奏一个简练悠长的旋律,用以喧染热烈气氛和为演唱者发调,伴奏锣鼓牌子的唢呐用三呐子和大呐子高低搭配,三呐为主,大呐和之,高低相间,相互兼容,音乐丰富饱满。锣鼓牌子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曲调“洞腔”,源于“四门腔”,原系巫师“酬菩萨”、“谢士”、“和神”、“冲傩”等法事的专用腔。因用于师道戏《大盘洞》一剧中,又经巫师、艺人们不断美化便形成了后来的“洞腔”,其名称也由此而来。“洞腔”的曲体结构与从花灯调衍变的锣鼓牌子不同,为适应长篇的叙述性唱词,它已形成有“起腔、数板、稍腔”格式,唢呐、锣鼓演奏的长过门穿插其中,并用人声帮腔。旋律进行常强调连续的四度上、下行跳进。

川子调是衡州花鼓戏的主要声腔,依照伴奏的传统习惯又分“呐子川调”和“弦子川调”,前者是唢呐、锣鼓和弦子伴奏的川调。衡州花鼓戏唱腔中“呐子川调”最具有代表性特色。其中又以“衡阳四川调”等为代表。川调有三眼板、一眼板、数板和快板,还有散节奏的“哀子”“导板”和散板等,旋律进行为三度音程上下跳进,曲调高亢激越,山野风格浓厚。川调的主奏乐器是大筒,大筒的定弦指位在民间很有讲究,它直接影响到每支曲调的调式色彩。传统定弦分东、南、西、北、反。东路手26弦,南路手52弦,西路手为41弦,北路手为63弦,反手15弦。羽调式和角调式的曲调多用26弦演奏,徵调式和商调式曲调多用52弦演奏。

小调因来源不一,习惯分为地方小调和丝弦小调,并包括少量的杂曲。地方小调多为土生土长,乡土气息浓厚,活泼轻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丝弦小调来源于本地流行的明清小曲,腔多字少,文词典雅,节奏徐缓舒展,旋律优美动听,委婉缠绵。剧目中多见于公子、小姐演唱,经常使用的有《叠断桥》、《西宫词》等。

杂曲包括从其它剧种、曲艺说唱、傩腔、佛曲等民间艺术形式中直接吸收进来的曲调,如:《莲花落腔》、《八音联弹》、《补缸调》等。

这些曲调多用于戏剧的特殊场合,表演形式也都保留着故有风貌,衡州花鼓经过长期的融汇、衍变、转化以及独特的音乐特色,逐渐地发展为一个行当齐全、声腔成熟、表演丰富的地方戏曲剧种。

五千年厚重的华夏文明,蕴育了中国戏剧。而在中国戏剧百花苑中,衡州花鼓戏可谓是一朵异彩纷呈的奇葩,她没有祁剧、湘剧那么漫长的演变历程,更没有国粹京剧那么大气磅礴。如果说国粹京剧是大家闺秀,那么衡州花鼓戏则是小家碧玉。她就像湘江河畔的一颗明珠,绽放着她特有的光芒;又更似那清澈的湘江流水,以其纯朴的艺术魅力,沁润着古老的雁城。

衡州花鼓戏作为衡阳区域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剧种,已深深地植入了这一方水土。无论是婚嫁娶葬、农闲节目、族谱宗庆、香火还愿等等,都少不了衡州花鼓戏。在他们的心中,看衡州花鼓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把她作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如果不唱花鼓戏,那么这个活动就似乎不完美……正因为如此,衡州花鼓戏在衡阳周边地区颇受欢迎,演出市场十分广阔。

衡阳花鼓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认为我们在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拥有市场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说要注重品牌,打造精品,从而形成具有剧种特色的代表性剧目,如:《小打铁》、《喜盈门》等。作为衡州花鼓戏一名演奏员,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为本剧种的声腔完善、演奏风格尽一份心,发一份光,为弘扬衡州花鼓戏艺术而努力!

猜你喜欢
小戏花鼓戏锣鼓
邵伯锣鼓小牌子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